海拔4000米的攻坚!——陈剑平教授川藏铁路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考察记-吉林大学新闻网
日前,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陈剑平教授、张文教授、曹琛副教授及其研究生在川藏铁路昌都-波密段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科学考察。早在2018年,他们就曾在川藏铁路林芝-通麦段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科学考察。科考线路多涉及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峡谷区,科考队员们克服着高原反应、严寒雪山、崎岖山路、山体落石失稳等诸多困难,风餐露宿,摸清了研究区内川藏铁路隧道进出口上方斜坡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
川藏铁路是连接西藏与内地、支撑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国防安全的重大工程。川藏铁路横穿横断山脉北麓,地处地质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作为高陡地形急变带、高地震烈度区、高地应力区、高寒高山区和地质灾害高发区,是世界上铁路建设最困难的地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多次指示: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面启动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并对已开工建设的川藏铁路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也作出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的批示。因此,川藏铁路规划与建设是新时代历史性、世纪性战略工程。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川藏铁路的指示精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启动川藏铁路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专项项目。由陈剑平教授领衔的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团队作为课题牵头单位获批了“灾害体对铁路工程动力作用机制与工程灾害预测”课题。该课题重点研究横断山脉北麓高陡岩质斜坡与远程链式地质灾害体对铁路工程的近场和远程影响。对于近场影响,探索复杂结构高陡斜坡的应力演变过程及其结构面响应机制,构建高陡斜坡灾变分析模型,分析灾害体对隧道进出口、桥台致灾效应;对于远程影响,研究特大灾害(链)对桥梁、隧道、场站及其进场公路、施工营地、料场等临辅设施的影响。
川藏铁路项目的条件极其艰苦,团队在科考研究时,冒着很大的风险。科考团队抵达四川成都后,每天驱车近15个小时,第三天才到达位于西藏昌都的科考区。这是科考团队进藏的最佳途径,一是为了在成都带上先前准备好的科考仪器装备,二是可以利用这三天进藏路途中海拔逐渐增高的过程,来缓冲适应强烈的高原反应。路途中每天出发的时间、落脚补给的站点、住宿的地点都必须卡得非常准。因为这决定着能否赶在当天夜晚温度骤降、山路结冰前抵达住宿点。高山峡谷区人迹罕见,手机经常无服务,可以加油补给的站点很有限。因为山路结冰,物资运不进去,就算顺利到了加油站,也可能遇到没有存油的情况,这些都是科考队员们需要考虑和防备的。
即使出发前团队在各方面都做足了准备,但是困难还是一个接一个地来了。首先是高原反应,在工作区,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35%,即使有了缓冲,海拔上升到5200米的时候团队大部分人员已经头疼气喘了,严重缺氧嘴唇成了乌紫色,说话变得很困难,有的队员因为高原反应整夜难眠,熬到天蒙蒙亮便挺着身体接着赶路。科考队就是克服了无数个这样的困难险阻,将吉大精神的旗帜插在了科考线的座座高山之上。团队成员刘永强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次的川藏铁路科考对我锻炼很大,我们不仅要在有高反的状态下科学严谨地做好调查研究,还要追求创新,优化方案,助力这项国家工程的建设。陈老师是团队的精神支柱,一路上老师丰富的经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令我敬佩的是年过花甲的陈老师还是那样干劲十足,在翻山越岭野外调查时,老师总能走在最前头,我们得加把油才能跟上!”
陈剑平课题组以岩质高陡斜坡与特大远程灾害体为研究对象,研究高陡斜坡失稳破坏以及灾害体远程致灾效应,阐明铁路工程设施对灾害作用的响应机制,确定工程结构体破坏临界条件,这是支撑川藏铁路工程规划建设与运营安全,提高工程韧性和抗灾能力的关键。解决了困扰川藏铁路工程安全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川藏铁路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行灾害风险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团队简介
陈剑平,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地质系主任,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荣誉教授,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张文,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协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谷德振青年科技奖”和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获得者。宋盛渊,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SRME)、中国地质学会会员,获评“谷德振青年科技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曹琛,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会员,入选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消息来源/吉林大学报、陈剑平教授科研团队 文/王清 许旺莱 摄/彭戈)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1rTaybYJJMx1bH_7hC5Qg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海拔4000米的攻坚!——陈剑平教授川藏铁路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考察记-吉林大学新闻网
相关推荐
- 《大国工匠李万君》赠书仪式暨全国劳模讲授劳动教育课在吉大举行-吉林大学新闻网
- 邴正常务副校长解读: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发展观的变迁与深化-吉林大学新闻网
- 2019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在吉林大学举办-吉林大学新闻网
- 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举办第十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参赛培训-吉林大学新闻网
- 喜迎祖国华诞,歌咏芳华吉大——吉林大学举办“中国梦劳动美——芳华·吉大”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文艺晚会-吉林大学新闻网
- “典”亮生活——走进民法典时代 MBA知行大讲堂第一讲-吉林大学新闻中心网站
- 校领导检查迎新准备工作-吉林大学新闻网
- 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揭牌成立-吉林大学新闻网
- 校领导带队赴通榆县新华镇开展“点对点”帮扶-吉林大学新闻网
- 吉林大学召开人权学科专家评审论证会-吉林大学新闻网
- 书记与民主党派面对面之六 ——杨振斌与农工党负责人举行座谈会-吉林大学新闻网
- 白衣执甲勇担当,“疫”线检验助通化——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支援通化市核酸检验检测医疗队工作纪实-吉林大学新闻网
- 哲学之光:走进孙正聿 | 其道一也:无愧立德树人-吉林大学新闻网
- 白求恩第一医院举行“爱心好医生、暖心服务日”义诊活动-吉林大学新闻网
- 聚焦人才培养 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吉林大学计划推出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意见”-吉林大学新闻网
- 资今日所需,助未来成长——吉林大学扎实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吉林大学新闻网
- 校长张希到化学学院调研:凝心聚力打赢“双一流”建设攻坚战-吉林大学新闻网
- 吉林大学信息化工作全方位、多角度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助力-吉林大学新闻网
- 吉林大学5个研究机构入选2019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吉林大学新闻网
- 吉林大学校园背影“大力士”原是六旬保洁阿姨 刘淑贤:抗击疫情,我要对孩子们特殊地好-吉林大学新闻中心网站
新闻公告
- 致全校师生的一封信-吉林大学新闻中心网站 03-13
- 以国旗的名义请战!-吉林大学新闻中心网站 03-12
- 吉林大学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吉林大学新闻中心网站 03-12
高考招生
- 吉林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吉林大学本科、高职(专科)招生章程(2016年) 08-05
- 吉林大学本科、高职(专科)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吉林大学2010年本科、高职(专科)招生章程 08-05
- 吉林大学2012年本科、高职(专科)招生章程 08-05
- 吉林大学2013年本科、高职招生章程 08-05
- 吉林大学2014年本科、高职(专科)招生章程 08-05
- 吉林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吉林大学200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吉林大学2013年本科、高职(专科)招生计划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