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农业大学 > 新闻公告 >

“狮山有约”:为师生融乐问学打开的“一扇窗”

2022-03-01 0 新闻公告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新闻网

汪波老师讲解(通讯员 蔡昕炜 摄)

王燕老师与同学交流(通讯员 刘长昊 摄)

师生交流合影(通讯员 牛梓萌 摄)

一项特别的“课后作业”

“中国的粮食到底够不够吃?”一名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大一新生站起来,问了84岁的傅廷栋院士这样一个问题,上完两节课的傅廷栋院士笑着和同学们聊起了科技兴农的点滴。这就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每届大一新生都会参加的“狮山有约”活动。

2018年,植物生产类专业导论课初次开设,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时任副院长朱龙付教授负责介绍全院的学科发展概况和科研团队组成,但该课程时间有限,为避免因时间不足而导致同学们对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情况仅能进行走马观花式的了解,他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课后作业”,要求同学们在课后的两个月时间内与学院3名老师面对面交流。

后来这项“课后作业”逐渐发展演变为了华中农业大学的“狮山有约”活动,每一名植科院大一新生在三个月内至少与5位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问答中了解学科和专业,在博采众长中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2021年,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共计370名学生、189位老师参与到了“狮山有约”活动当中。

“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大学是一个人学习转变身份的重要阶段,同学们总会有诸多的好奇与迷茫。“狮山有约”不只是学生本身求学请教的一项学习任务,它为学生与老师间的自由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让老师与同学们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活动中,老师们都试图以自身经历给予同学们启示,我们可以听到黄求应老师多年前利用专业知识为七十多岁老奶奶的住所防治白蚁、排忧解难的故事;可以听到朱芬老师国外求学,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机会的故事;还可以听到邹珺老师保研意外失利,重振旗鼓实现自身梦想的故事。

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们同样对这场特殊的师生会面抱有期待,也想产生些不一样的火花。就像植科院李林教授所说,“畅所欲言,大胆交流”。姜道宏教授也表示,他并不期望只通过一次交流就让同学们喜欢上植物保护专业,但希望在交流后,同学们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了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他鼓励同学们要有同情心、公益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人生成功非常重要的方面,即使只有一个人听进去了,只要有一个人的成长跟我有关,那就很好了。”他真切地说到。

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新芽”

“你所理解的喜欢是什么样的呢?”在被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后,植物生产类2103班黄思思顿感无从下手。在困窘中,老师笑着对她说,“喜欢是铭记在心的,刻在骨子里的。你要是兴趣浓厚,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完成。”

也因如此,“狮山有约”活动对于学生在科研与学术方面兴趣的培养,更多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滋养润泽一株株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新芽”。

“老师,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学农?”“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适合做科研?”当王满囷教授被前来“聊天”的同学们围住,问着一个个关于兴趣与未来发展的问题时,他回答道:“我们不过都是普通人,一开始都不知道自己的明确目标,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最终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这个回答对于植生2108班的覃莉雅而言,犹如一剂定心针,“现在的我可以不用因为迷茫而焦虑,我还有时间可以不断去尝试。”

当面对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同学时,汪波副教授说:“你都未曾了解,又凭什么说不喜欢。”汪波老师从二十四节气柱上雕像的寓意到试验田的发展历程,从试验田的试验内容到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的应用的讲解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他希望同学们也能做到“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思考国家和群众的需求,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带到科研中去。

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可以从每一步生活中的每一处去迈入科学的大门——沈金雄老师分享的利用油菜做家具、化妆品的奥秘;何菡子老师介绍的以色列沙漠里精确到每一棵小植株的灌溉系统;宋鹏老师展示的作物表型观测平台……

“坚定了‘人师’的责任和追求”

“给学生最好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更应该是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谈及身为人师,鄢文豪教授认为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更新知识,才能应对变化带来的挑战。”

实现教学相长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并因材施教。植科院副教授张振宇表示,只有面对面交流,才能走进学生群体,了解思想动态,开展好教育工作。

2021年,汪波老师作为被“特殊任命”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导论课助教,总共约见了5批次学生。2022年,为了保证访谈效果,汪波婉拒了一些学生的邀约,即便如此,前来约访的学生也超过了40人。其中,有几位同学居然是“二刷”,他们在第一次约见汪波老师后又约见了其他老师,最后通过跟汪波老师“二刷”来探讨不同老师的观点和看法。

在谈及专业导论课助教和“狮山有约”工作时,汪波老师说道,“‘狮山有约’活动开展后,每年仅访谈记录就有1900份,每一份我不仅要评阅内容,还要审核老师签名,工作量远远超过一般的课程。尽管工作量大,但当学生满怀对学业和人生的憧憬,敞开心扉与我交流讨论时,我就会感到无比欣慰,同时也更坚定了身为人师的责任和追求。”

平等交流,是狮山有约的基础;科研魅力,是狮山有约的内核;潜移默化,是狮山有约的秘诀。诚如植科院党委副书记孙超所说,同学们在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加深了专业认同感,也加强了“强农兴农”的使命感。

未来,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也将继续坚持开展“狮山有约”师生交流活动,力求在师生平等交流中实现师生共学与融乐,激发同学们的内生动力,强化使命担当,助力学生成长,让师生在平等交流中实现共学与融乐。

审核人 朱龙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狮山有约”:为师生融乐问学打开的“一扇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