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新闻网讯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授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表彰中国青年中的优秀典型和模范代表,激励全国广大青年听党指挥、矢志奋斗,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决定授予34名个人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个集体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华中大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华中大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承担了脉冲强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该设施是我国“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十二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2013年建成,2014年通过国家验收并对外开放运行,是我国唯一、亚洲最大的脉冲强磁场设施。
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创造了64T脉冲平顶磁场和45T/50Hz高场重复频率磁场等5项磁场参数世界纪录。设施建成投入运行后,不断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已累计开放机时55412小时,为国内外97个科研单位开展研究课题1258项,发表SCI论文1016篇,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成果,产出居国际同类设施最好水平,结束了我国相关研究长期依赖国外设施的历史,团队先后获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集体始终牢记科技强国使命,以建设和运行好脉冲强磁场设施为己任,坚持自主创新、自研自制,先后攻克多项核心技术,建成国际领先的脉冲强磁场设施,并积极推动设施面向全球用户开放共享,实现了我国脉冲强磁场设施从无到有、从跟跑到超越的快速发展。
勇担科技使命,建成国际领先的大科学平台。强磁场是现代前沿科学研究必需的极端实验条件之一,近40年来已产生与之相关的诺贝尔奖10项,而脉冲强磁场设施是产生高强磁场的最有效手段。欧美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建有三十多个脉冲强磁场设施,我国由于长期缺乏脉冲强磁场条件,众多急需开展的科学研究严重受制于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满足我国科学研究对强磁场实验条件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2007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由华中大组建团队建设我国脉冲强磁场设施。
设施建设之初,面临着许多难题:团队是国内高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工程建设上无模式可借鉴;国外对我国实行技术和材料封锁,国内缺乏相关核心技术,导体材料落后;科研资金有限,既然核心材料和部件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团队只能依靠自己。
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了“自主创新,赶超跨越”的工作理念,设备每一块电路板的设计图都由团队自己绘制,每一个零件都由团队亲自安装调试,不断试错、不断改进,最终攻克了高冲击载荷下磁体稳定、脉冲大电流波形调控和强干扰下多物理量精准测量等世界性难题,依靠自身力量掌握了核心技术,实现了磁体、电源、控制、测量等设施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按计划、按指标、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的工程技术水平一次次让世界为之惊艳:开工仅仅11个月,研制完成设施样机系统;磁场强度从2009年的75特斯拉,到2011年的83特斯拉,再到2013年的90.6特斯拉,不断刷新我国脉冲磁场强度纪录;2018年11月,成功实现64特斯拉脉冲平顶磁场,创造了新的平顶磁场强度世界纪录,使我国脉冲强磁场技术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这一系列成就被专家赞誉为“用1.2亿人民币做了1.2亿美元的工作”,《人民日报》头版以“用‘中国速度’创造‘中国强度’”予以报道。
服务全球用户,开放共享水平跻身国际一流。有了国际领先的脉冲强磁场设施,我国强磁场相关科学研究不再受制于人,团队的任务也由建设施转为用设施,面向国内外用户开放共享,实现设施科学效益的最大化。
从2010年9月起,团队开始为国内外用户提供开放共享服务。运行至今,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仅在设施硬件方面为用户提供了先进的实验平台,还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并完善设施的开放运行机制,用优质的服务为用户开展科学研究保驾护航。
为了方便用户申请使用机时,建立全天24小时线上机时申请机制,并安排专人负责用户服务工作,及时反馈用户需求;对于一些外地用户或国外用户,妥善安排实验期间的住宿、饮食等事宜,协助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对实验中的强磁场、极低温等复杂环境,提前对用户进行专门的安全培训,确保用户人身安全,这些贴心服务的背后,离不开团队所有人员的辛勤付出。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设施的开放机时数、课题数、成果产出等主要运行指标已超过美国、德国同类设施,开放共享水平跻身国际一流。
截至2020年底,设施已累计开放机时55412小时,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强磁场实验室等97个国内外科研单位开展研究课题1258项,在Nature、Science、PR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16篇,取得了包括发现第三种规律新型量子振荡、最高临界电流密度二维超导体等在内的一大批原创成果,成果产出居国际同类设施最好水平。
汇聚青年才俊,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强磁场”。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级平台,脉冲强磁场设施对优秀人才具有极强吸引力。
尤其是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行后,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加入到该团队。团队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80人的队伍,35周岁以下青年人员60人,占总人数75%,先后有9人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才“强磁场”。
团队当中,既有一直参与设施建设和运行的华中科技大学“土著”,他们从本科、硕士、博士直到参加工作,伴随设施一路成长,逐步成为了团队的中坚力量;也有来自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海外学子,他们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学成归来,只为一心报效祖国。
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屡创佳绩:2012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并于2017年再次获得该计划滚动支持;2014年,获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2018年8月,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018年12月,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019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未来,他们将继续奋斗,一往无前,以更大的担当、更好的作为,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相关推荐
- 公管学院与泰国孔敬大学成功签署合作备忘录
- 航空航天学院与高德红外开展技术交流
- 华中大海尔海创汇“校企行”项目对接会举行
- 航空航天学院举办2021年“航空杯”飞行实践活动
- 协和医院邵增务教授团队在肿瘤光动力治疗和椎间盘退变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 附属中学党委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开展4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 【聚焦党代会】第四届党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 校领导视察我校网上远程录取现场
- 旧书圆梦 爱心传递
- 【抗击新冠肺炎 华中大在行动】抗“疫”有我——华中大出版人坚守岗位
- 【抗击新冠肺炎 华中大在行动】爱在重症:隔离病房里的三八节
- 学校召开院系2021-2023年度目标任务书签订会议
- 【暖心服务】立行立改 为师生最优质的物业服务
- 【战疫·基层动态】新闻学院开展十余场专题交流会助力学业规划发展
- 共青团战线召开学习宣传贯彻“7.2”重要讲话和团的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会
- 我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战疫·基层动态】华中科技大学国际生线上不停课 线下不停学
- 【战疫·要闻速递】我校与附属协和医院向日中一带一路促进会捐赠防疫物资
- 【抗击新冠肺炎 华中大在行动】附属同济医院为援汉医疗队员开展骨科急诊手术
- 师德仁心大讲堂暨“教书育人守初心 抗疫克难弘师德”报告会举行
新闻公告
- 【70周年校庆·校史上的今天】3月17日 03-17
- 生物技术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开展雷锋月劳动实践活动 03-16
- 校领导调研环境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03-16
- “润心铸德”辅导员交流会举办 03-16
- 同济医院“教授天团”打造高质量研究生课程 03-16
- 尤新革团队研发成果助力“两个奥运” 03-16
- 【70周年校庆·校史上的今天】3月16日 03-16
- 我校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视频会 03-16
高考招生
- 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3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