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化工学院齐心抗“疫”不停研,牢记使命促发展
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赵昊旻 吴疆鄂)秉承“战疫需要什么,就抓紧研究什么”的宗旨,自疫情发生以来,化学与化工学院师生针对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精准施策,以病毒检测、环境卫生设施应急处置、皮肤防护剂、长效防雾剂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成果纷纷涌现,积极助力疫情防控,彰显了科技战“疫”中的“化学力量”。
格物致新,科研攻关成果累累
1月以来,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们深耕细作,带领研究生积极科研攻关,真正做到停课不停研;已累计在影响因子IF>10的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重要论文30篇,其中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自然·通讯》《先进材料》等化学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
AIEgen设计与对映体传感检测示意图
1月9日,《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刊发了我院郑炎松教授团队在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论文“Chiral recognition and enantiomer excess determination based on emission wavelength change of AIEgen rotor”。提出了用荧光受体发射波长变化进行手性化合物对映体纯度的精确测定,解决了用荧光强度变化测定对映体纯度时精确度不高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
结晶性CTF的高分辨透射电镜图片与X射线衍射图
1月12日,《德国应用化学》杂志在线刊发了我院金尚彬、谭必恩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新型苄胺单体合成共价三嗪框架材料的策略,实现了兼具高结晶性和亲水性共价三嗪框架的制备,在光催化水分解中展现了优异的催化性能。
全息图像和荧光图像的协同温度响应原理
1月14日,《德国应用化学》杂志在线刊发了解孝林教授团队研究成果“Crosstalk‐Free Patterning of Cooperative‐Thermoresponse Images by the Synergy of the AIEgen with the Liquid Crystal” (DOI: 10.1002/anie.201915053),基于聚集诱导发光体与液晶的协同效应,在10 μm厚的光聚合物薄膜中实现了全息图像与荧光图像的无串扰集成存储与协同温度响应,有望在高端防伪领域获得应用。
常温常压下CO定量快速插入Co-C键触发聚合机理
2月3日,《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以“Hot Paper”形式在线刊发了解孝林教授团队和法国图卢兹大学Rinaldo Poli教授合作研究成果 “Switchable Polymerization Triggered by Fast and Quantitative Insertion of Carbon Monoxide into Cobalt‐Oxygen Bonds” (Doi.org/10.1002/anie.201914216),以常压一氧化碳和可见光作为双重开关,实现了聚合机理从ROCOP到OMRP的原位转化,利用酸酐、环氧化合物、丙烯酸酯的混合单体一步合成了生物降解聚酯-b-聚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与前期工作(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4311-14318)相比,一氧化碳调控聚合机理切换的实施条件更温和、合成效率更高。合成的嵌段共聚物同时具有生物降解聚酯和聚丙烯酸酯的优良性能,可有效调控生物降解聚合物性能;同时该嵌段共聚物也可作为生物降解聚酯共混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相容剂,为实现生物降解聚合物的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制造提供了有效途径。
基于超分子液晶金属大环的彩色全息图像存储
3月11日,《美国化学会志》在线刊发了解孝林教授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杨海波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成果 “Construction of Supramolecular Liquid-Crystalline Metallacycles for Holographic Storage of Colored Images” (Doi.org/10.1021/jacs.0c00698)。团队利用配位导向自组装策略,构筑了超分子液晶金属大环,并基于前期提出的“光引发阻聚剂”实现了高质量彩色全息图像存储,为具有可控拓扑结构和刺激响应功能的金属大环化合物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在信息存储和安全防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碳纳米棒封装Bi2O3纳米催化剂设计与性能
3月30日,《德国应用化学》杂志在线刊发了我院夏宝玉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强化Bi基催化剂中Bi-O键晶体结构的研究基础上(ACS Catalysis 2020, 10, 743-750),设计了新型的碳纳米棒封装Bi2O3纳米颗粒催化剂,该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有望推动电催化CO2转化技术的应用。
季磷盐改性与纳滤净水分离性能示意图
4月30日,《先进材料》杂志在线刊发了我院赵强教授、刘承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通过季磷盐直接改性法来制备了高性能纳滤膜的策略,在保留界面聚合简易制膜工艺的前提下将膜渗透性提高约6倍,通过构建“增厚超渗”机制为高性能净水膜的简易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牢记使命,助力战“疫”彰显“化学力量”
应急处置条文梳理及修编建议
疫情爆发后,我院陈朱琦教授基于武汉市和湖北省涉疫生活垃圾环境卫生设施应急处置的一手数据及大量实践经验,与国家住建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合作,针对我国环境卫生工程建设标准普遍存在应急预案编制方法不明晰、应急处置针对性不突出、应急措施不具体等问题展开研究。2020年4月25日,陈朱琦教授作为唯一通讯作者,以华中科技大学和国家住建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挂靠单位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共同署名,在核心期刊《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疫情防控技术与管理”专栏,发表题为《市容环境卫生工程建设标准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条文梳理及修编建议》的文章,对我国环境卫生领域现行及在编标准涉及应急处置的条文进行了全面梳理,提出了这类标准中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修编建议。
长效护目镜防雾剂使用前后效果对比
为守护疫情前线医护人员,缓解“口罩脸”,克服“起雾镜”。我院朱锦涛教授、张连斌教授联合协和医院皮肤科开展了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专项研究,研发用于阻隔病原体接触的新型致密、透明、透气皮肤防护剂。同时积极组织协调,联合武汉天时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武汉协和与同济等三甲医院、方舱医院等捐赠前期研发的水凝胶敷贴等产品来支援一线医护人员,以减少因长时间佩戴防护用具而导致的皮肤损伤等问题。同时,我院张连斌教授承担了校2020年第二批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专项,开展了用于防疫护目镜的长效抑菌高分子防雾剂研究,联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已成功研发相关样品。目前该防雾剂已用于协和医院本部隔离病房、协和医院皮肤科病房等,为医护人员安全、舒心工作提供了保障。
在这场尚未结束的防疫战中,化学与化工学院将不断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勇当科技战疫主力军,全力打好疫情防控科技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化学与化工学院齐心抗“疫”不停研,牢记使命促发展
- 上一篇:体育学院首场“云答辩”举行
- 下一篇:【战疫·青春行动】机械学子制作视频支持抗疫
相关推荐
- 我校在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斩获佳绩
- 【青年学者说】苏彬:在这里做更纯粹的科研
- 材料学院召开学习特优生线上座谈会
- 我校在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中创佳绩
- 第二临床学院举办第三十二届"情系同济"文艺晚会
- 凝心世界 共创卓越 2018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日精彩纷呈
- 【七一光荣榜】刘文乐:矢志奋斗 勇担强国使命
- 【抗击新型肺炎 华中大在行动】战“疫”中,华中大研究生在行动
- 我校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研讨会线上召开
-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0年第四次集体学习举行
- 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申报动员会举行
- 2021年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培训班拉开帷幕
- 【“长江学者”20年】药学院张勇慧教授:自然界中寻找创新药物
-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出版推进会召开
- 齐心协力“云复试”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举行
- 山西省领导楼阳生林武与李元元举行工作会谈
- 电气学院举办“早日站在党旗下”主题讲座
- 教务处党支部举行党员干部”迎七一”主题党日专题学习
- 陈孝平助学金师生座谈会举行
- 计算机学院团队获得医学人工智能算法大赛冠军
新闻公告
- 【70周年校庆·校史上的今天】3月17日 03-17
- 生物技术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开展雷锋月劳动实践活动 03-16
- 校领导调研环境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03-16
- “润心铸德”辅导员交流会举办 03-16
- 同济医院“教授天团”打造高质量研究生课程 03-16
- 尤新革团队研发成果助力“两个奥运” 03-16
- 【70周年校庆·校史上的今天】3月16日 03-16
- 我校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视频会 03-16
高考招生
- 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3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