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逆境”造就“一流学科”?——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建设的启示
从一无所有、一片空白艰辛起步,成长为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双一流”建设学科。一所中西部的地方大学,用30年的时光,书写了一个令人称叹的故事。
2017年秋天,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河南大学及生物学科榜上有名。一所以文科见长的百年名校,何以杀出一匹年轻的学科“黑马”?彼时,这所学校的生物学恢复本科招生,恰好30年。
4年后,周期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一支高端创新团队得以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浴火淬炼,一个科技创新平台领先国际,河南大学生物学科以骄人的成绩,回应了昔日的质疑。一条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特色发展的学科成长道路,愈加清晰而动人。
筚路蓝缕,破茧而出
1987年,河南大学决定重建生物系,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当时的情形,一点都不为过。
缺乏资金,老师们就拿起尺子动手设计,兜里装着计算器购买原料;没有场地,就蜗居在宿舍、钻进地下室搭建实验室;没有队伍,创始人傅蔚霞、蔡兴元和张居太北上北大、南访复旦、西进兰州,遍访全国高校,问计老师同学,诚邀校友老乡加盟。在他们的感召下,一批怀揣梦想的青年才俊集聚开封、扎根中原,梦想的种子由此生根发芽。
短短几年工夫,团队中的几名青年学者接续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得到资金支持。这对于刚刚冒出地面的生物学科幼苗,犹如久旱逢甘雨。
成长的道路并非坦途。生物学“退出”高考,招生生源不足,毕业生出路狭窄,一些教师思想开始动摇、发展信心不足,加上“下海经商浪潮”“人才东南飞”的冲击,河南大学生物学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
但更多的老师选择了坚守,一批学者经受住优厚待遇诱惑的考验,就此潜心研究、安心学术,精心照顾生物学科茁壮成长,收获接踵而来:1996年河南大学生物学系获批第一个硕士点,1997年拿下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998年植物生物学进入河南省重点学科之列。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800多年前,辛弃疾写下这一生机盎然的词句,被时任生物学科带头人、现任河南大学校长的宋纯鹏教授多次引用,与师生自勉自励。在他看来,此时的生物学就像破苞绽放的嫩芽,看似弱小,但它向着阳光,有着超越一切艰难的韧性。
而这支嫩芽,也得到越来越多国际学者的关注。2003年,国际著名生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陈小章教授受邀访问河南大学后,为生物学科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甘于寂寞的顽强拼搏精神所打动,充满深情地写下《再造中国大学》,发表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2004年第5期)上,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逆“境”前行,跻身国家队
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国内外强手如林,一个起步晚、投入少、地处偏僻小城的高校,缘何能够后来者居上?
河南大学生物学给出的答案是“追踪前沿,探索交叉,建设特色新学科”,并最终选择“植物逆境生物学”作为主攻方向,而这也成为河大生物学科安身立命的法宝。
什么是植物逆境?宋纯鹏解释,就是植物生长在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下,比如干旱、低温、高温、盐碱、风沙、病虫等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我个人研究集中于干旱,正常年份,我国大概有3亿多亩的土地受到干旱、半干旱影响;雨少的年份,大概会有7亿多亩受影响,我们就是要在实验室中找到那些抵抗干旱的植物调控分子,再应用到植物里,使它能够在不良环境中生长得更好。”
对于生物学来说,实验室就是支撑学科发展的“心脏”。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坚守“学术思想”、锻造“特色技术”、聚焦“国家需求”,通过技术优势克服资金和设备劣势,实现了实验室建设的换道领跑。
1991年,从“一个课题,两个老师,三间房子”起步的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到2005年已经成长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但此时,他们已经有了更高的目标。
21世纪初,在河南省的众多高校中,竟然没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也成为中原儿女心头的“痛”,万千高校学者最大的“盼”。
登高望远,破零,破零!铆着一股劲儿,打开视野,果断走出去。河南大学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阳)强强联合,共同朝着打造国家实验室出发。
2011年,棉花生物学国家实验室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14年,该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从此,河南省高校第一次拥有了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入选“双一流”后,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在实验室建设上仍未止步。2019年11月,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批准建设。与棉花生物学国家实验室不同的是,该实验室完全依托河南大学自身科研力量创建。一个学科,同时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放眼全国高校并不多见。
“在我看来,不贪大求全,瞄准植物逆境这个方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做到了‘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发展。这是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身兼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的安国勇说。
广揽名师,傲立国际前沿
身处不发达地区和非中心城市,如何才能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上紧跟世界前沿,不掉队、不落后?河南大学生物学科给出的答案是“开门办学”,创造1+1>2的协作效应。
从生物系恢复重建之初,就把开门办学作为一条准则。20世纪90年代前后,老校友、复旦大学原副校长王明岐,郝水院士、杨雄里院士、朱作言院士、王钦南先生等一大批大师到校讲学播种,倾情指导。从1997年开始,山仑院士先后被河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双聘院士”“名誉院长”,为生物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付出极大心血。
外引与内培并举。“昆虫专家”周树堂全职而来,美国科学院院士周芷领衔的科研团队5位专家受聘为“杰出人才”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王学路,“国家杰青”张立新,入侵生态学专家丁建清等一批30多名重量级专家学者,从四面八方奔赴古城开封。
河南大学培养的科学家苗雨晨、师冰洋已崭露头角,校友王二涛、赵要风、李云海等青年学者成绩斐然,90后青年学者张茜、邢晶晶快速成长……
大师云集,学生最受益。从2012年开始,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实施生物科学专业“菁英计划”,依托生物科学本硕连读专业开始招生。一批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组团定期到河南大学授课,使青年学子从本科阶段就能接受“顶配专家”授课。
一路艰辛探索,一路高歌猛进。3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已形成理工农兼备的学科发展体系,本科、硕士、博士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创新平台体系,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继续牢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发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建设一流学科、培育一流学生、研发一流成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宋纯鹏表示。
光明日报: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0918c2a21253411888c9919769c43d1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光明日报》“逆境”造就“一流学科”?——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建设的启示
相关推荐
- 外语学院2021年秋季党课培训班开班
- 护理与健康学院召开“十四五”发展规划研讨会
- 上海大学孙伟平教授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作学术报告
- 我校举办“脱贫攻坚”省级示范宣讲暨李霞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 刘志军教授领衔的“中西部综合性大学教育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 口腔医学院举行党组织书记讲党课活动
- 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理论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议
- 保卫处举行退役军人座谈会
- 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基地落户我校
-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参观河南大学“红色档案文献”专题展
- 许绍康到审计处调研指导工作
- 中原工学院副校长方建印一行来校参访交流
- 赵海鹏博士就疫情防控中野生动物调研工作的意见建议被采纳
- 张立新为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讲党课
- 西安校友会举行2018年年会暨迎新春联谊会
- 我校第九届校园美食文化节落下帷幕
- 商学院看望慰问老党员并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 疫情来袭,心理援助为大众提供支持
- 一附院学习贯彻落实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 我校4部动漫作品荣获佳绩
新闻公告
- 人工智能学院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专题会议 03-16
- 学校召开2022年度工会工作会议 03-16
-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03-16
- 王洪伟教授受邀编纂《官瓷志》 03-16
- 历史文化学院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题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河南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河南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主要政策 08-05
- 河南大学2017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河南大学2016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河南大学2017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河南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河南大学2015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河南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河南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河南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