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大连理工大学 > 新闻公告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工的第一: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渔港

2019-09-18 0 新闻公告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大洪教授常说,“All knowledge comes from practice.”(“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他认为: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教育,到工程实践中汲取营养和成长锻炼至关重要。1958年,大连市为发展海洋渔业资源,要修建一座当时亚洲最大的渔港。大连工学院承担了大连渔港工程的全部设计任务,邱大洪作为技术总负责人。这一年,他只有28岁。

这座渔港规模很大,而且是完全敞海,在我国渔港建设方面史无前例。担此重任,邱大洪如履薄冰,十分慎重。他首先和大连市水产公司、本校教师一起到烟台港、青岛港实地考察,学习建设经验;又跑遍市郊海区,选择港址;还主持了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陆域上的工艺和厂房由其他单位设计),并开展了港口整体模型等试验。在施工中,他经常深入现场解决技术难题。终于,这座拥有4个现代化的卸鱼浮码头、年卸鱼量12万吨,海域面积5万多平方米、可以同时停泊300艘渔轮,防波堤总长1327米,配有上冰上箱码头、修船码头等设施的大连渔港于1966年胜利建成。经验收,质量优良,完全达到国家标准。渔港建成后,日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日本国会众议院议员志贺义雄前来参观时感叹地说:“不仅日本还没有这样现代化的渔港,甚至整个亚洲都还没有。”1987年,邱大洪再次担任总工程师,主持了大连渔港的扩建工作,使这座港口拥有了接纳万吨级远洋捕捞船的能力。扩建工程于1989年竣工投产。

以大连渔港为依托,众多知名品牌海产加工商在此发展国内海鲜加工业,是东北亚最大的水产品交易中心及集散地。以辽渔集团为例,该集团拥有国内最大的远洋及近海捕捞船队,几十万吨级低温贮藏冷库群,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近十万吨,是国内最具综合规模优势、产业链条最为完整的现代化渔业基地。(整理 王增强)

责任编辑:王增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工的第一: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渔港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