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南大学 > 新闻公告 >

中南大学胡硕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

2019-05-05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南大学新闻网

本网讯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PET中心胡硕教授团队相继在《Advanced Materials》(IF=21.95)和《ACS Nano》(IF=13.71)发表原创性研究成果。该系列研究内容的第一作者分别是在站博士后李玲与杨炜静,李玲的论文题目为“A Rationally Designed Semiconducting Polymer Brush for NIR-II Imaging-Guided Light-Triggered Remote Control of 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杨炜静的论文题目为“In Situ Dendritic Cell Vaccine for Effective Cancer Immunotherapy”,胡硕和美国NIH的陈小元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湘雅医院为第一通讯单位。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基因治疗方法,是对致病靶基因通过DNA剪切进行基因编辑,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李玲的课题设计合成了具有较好的光热转换功能的半导体聚合物(SPs),用作递送CRISPR / Cas9的载体,利用近红外II(NIR-II)成像可以实时跟踪基因编辑系统在体内的分布,还可以借助NIR-II成像引导的红外光远程控制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以及药物的释放,提高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实现活体水平对肿瘤的精确基因组编辑以及药物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疫苗是癌症免疫治疗的三种关键方法之一,肿瘤免疫中树突状细胞(DC)可有效对抗原加工和呈递,基于DC细胞的一种癌症疫苗(Sipuleucul-T)曾于2010年获得FDA的批准,用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但常规DC细胞疫苗操作复杂,免疫应答和抗肿瘤功效有限。杨炜静的课题设计合成了一种聚合物纳米载体,即嵌段交联聚合物囊泡(CCPS),能够产生肿瘤相关抗原(TAA)并可以同时用作原位DC疫苗的佐剂,CCPS 可以包裹低剂量阿霉素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也可以包裹光敏剂用于光动力疗法,这种组合能够增强TAA和DCs集群的募集,引发免疫应答,研究结果证实,此共聚体能在细胞和动物水平诱导肿瘤组织tdLN和TIL中成熟DC细胞的上调,对于原发性肿瘤和远处转移肿瘤都有明显免疫治疗疗效,这对于进一步推进疫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南大学胡硕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