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农业大学 > 新闻公告 >

校友故事︱王观澜与《红色中华》

2021-08-29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展品中,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中央苏区的《红色中华》报很是引人关注。打开尘封的记忆,《红色中华》报背后还有一段农大校友的红色故事。 

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的王观澜同志,是我们党最早从事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他原名金水,1906年出生在浙江临海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很小就在外放牛,做农活,9岁才读私塾启蒙,16岁以优异成绩考取临海县第六师范学校,在那时改名为观澜。他利用夜晚与假期为《台州日报》抄写稿件,半工半读。1925年六师学生会成立,他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冬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为青年骨干。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观澜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9年初,转入莫斯科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30年底奉党组织召唤,秘密回国。

1931年初,中共中央指派从苏联回国的王观澜自上海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他的第一项任务是从事新闻工作——担任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部长,负责主编特委机关报《红旗》,同时还担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这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又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在瑞金的叶坪乡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成立大会期间,王观澜负责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红色中华通讯社”应运而生,会后由他筹备和主编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

在王观澜和编辑部同志们的努力下,《红色中华》从1931年12月11日创刊时的发行三四千份,很快就增加到了一万多份。当时,王观澜和毛泽东的住处仅一墙之隔。一向重视宣传工作的毛泽东,经常到《红色中华》编辑部去看望大家,指导工作,同王观澜促膝谈心,交换意见,两人成了知心朋友。

2016年7月,《光明日报》曾经刊文介绍《红色中华》,有学者认为《红色中华》结合苏区和民众的实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形式。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宣讲,富有启发意义。(参考《初心弥坚》,赵竹村/摄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校友故事︱王观澜与《红色中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