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农业大学 > 新闻公告 >

第94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走进湖北恩施

2021-07-01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本网讯 在全校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之际,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6月24日至26日,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协办的第94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活动在湖北恩施顺利举办,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霄、湖北省人社厅副厅长曾向阳和恩施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高敬佩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

活动前期,根据恩施州科技服务基层活动需求,我校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对接,来自我校的15名专家学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对接了恩施当地22个技术服务需求。在我校精心组织下,专家服务团不辞辛苦,翻山越岭来到县区基层,深入了解基层之所需,将理论成果充分应用到一线,切实帮助解决项目需求单位遇到的难题和困难。

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科技服务团一行还到李小云教授团队在恩施州盛家坝乡的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枫香河村进行现场学习,感悟党领导乡村振兴的发展变化,厚植知农爱农情怀。根据恩施州主导产业马铃薯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工学院杨敏丽教授的协调下,科技服务团同时向恩施市农业农村局、恩施市润旸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捐赠了马铃薯机械4台。

农学院何绍贞教授助力富硒甘薯新品种筛选。何绍贞教授与恩施州农科院程群所长主导的甘薯研究团队进行了对接,参观了甘薯脱毒组培实验室、甘薯品种选育基地和甘薯加工企业等。双方经过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决定利用恩施得天独厚的硒都资源优势,开展深入合作。通过引进并筛选富硒的甘薯品种,进行规模化示范推广,同时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的富硒甘薯原材料,打造恩施特有的富硒甘薯品牌,为未来选育富硒甘薯新品种奠定基础。

园艺学院朱元娣教授为特色果树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朱元娣教授通过对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的良种引入、栽培示范和种苗繁育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到当地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为此提出如下的发展建议:有针对性地搜集适合本地区生产的良种资源,“精简树种、扩大品种”的良种引入更适合中小规模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良种示范园和技术集成,良种配良法;做好技术集成,为果农提供一体化的技术服务;改进种苗繁育技术,重视脱毒种苗的生产与应用;发展盆栽果树,拓展果树的休闲价值。

植保学院吴学宏教授为农产品病虫害防治出谋划策。在前期沟通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吴学宏教授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就产业园内设施大棚种植的多种植物的栽培、管理、植保等技术进行交流和探讨。二是针对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诊断、发生和防治等情况,给出综合立体绿色全程防控技术的解决方案;三是针对基地种植的黄瓜、番茄、草莓等发生的重要病害,分别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强调注意防治的最佳时期。

植保学院蔡青年副教授为茶园病虫害防治提供咨询服务。经实地考察发现,当地茶园主要病害为炭疽病、茶饼病,害虫主要有蚜虫、茶尺蛾和茶黄螨,其中以茶黄螨发生为害较重。针对两种重要病害,蔡青年副教授提出了采用保护为主,控制早期症状策略,即在春茶采收修剪后发新枝叶后开始使用保护性菌制剂为宜。茶黄螨常常是影响嫩叶芽重要害虫,鉴于茶叶生产的安全性,不建议使用化学药剂,己经向严重发生的茶园提供了他主导研发的微小害虫特效生态制剂,让咸丰茶农试用,随着制剂使用和深入合作,茶黄螨有望得到较好解决。

资环学院罗文海副教授、博士后李扬阳合力解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难题。他们提出了要及时与土肥站等部门通力协作,追踪粪污存储利用过程的性质变化,确定适宜的农田利用稀释范围,并结合当前农户种植特点,建设农田粪肥暂存和施用设施。还要充分利用宣恩“南柚北茶”的种植格局,重点支持养殖大户和种植大户的“点对点”衔接,打造山区种养加一体化的宣恩模式。还与宣恩县人民政府胡晓洪副县长进一步探讨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的实施内容,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资环学院博士后高子登为当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他先后前往深入肥田坝、柳池村和秋木村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针对当地土壤镉硒伴生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提出合理采用工程和化学修复措施钝化土壤中镉,减少镉在作物中富集。针对当地由连作障碍引起的养分偏失和土传病害(根肿病)问题,提出要实施合理轮作、科学施肥和土壤消毒。他还实地对本地农技人员进行了技术交流培训,协助提高本地技术人员科技能力水平,针对山地耕地分布分散、高低不平、砾石含量高和土壤贫瘠等特点,提出农技帮扶到家建议,完善山地土壤科学利用方案。

动科学院博士后赵金标调研指导当地畜禽无抗养殖技术研究应用情况。针对恩施州农科院畜禽无抗养殖技术的需求他汇报了中国农业大学饲料中心近年来对于抗生素替代物在生猪生产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中草药提取物、有机酸、植物精油、功能性寡糖和益生菌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应用效果。同时,他结合调研提出目前需要建立体外快速筛选具有替代抗生素发展潜力的技术,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和动物饲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高效地开发当地替代抗生素的生物资源。同时探究当地微生物资源开发抗生素替代物的潜力,聚焦土壤、河流中丰富的和特色的微生物资源,开发微生物产品。

动科学院博士后徐垭烯为当地畜禽种质资源开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她调研了恩施农科院的实验室与科研养殖基地,了解了当地畜禽种质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针对当地地方良种资源景阳鸡的退化问题,提出建立景阳鸡保种场,进行扩繁保种;针对当地白山羊产奶量低、在导入优秀奶山羊遗传资源过程中的配种困难问题,提出采样冻精人工授精,以及合理利用当前挖掘到的山羊产奶关联基因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高选育效率。

食品学院李景明教授助力恩施贡水白柚加工转型升级。李景明教授走访了宣恩富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北苗仙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提出关注落果、疏果资源,开发其中药效成分等发展建议。针对宣恩富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柚子果汁产品率低、果粉易吸潮的问题,建议升级工艺,改造现有设备,并建议尽快上马冷冻干燥生产线,开发高端中老年人健康食品,延长现有白柚产品线,提升价值链;通过现场考察,对苗仙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建中试车间布局以及柚子酒发酵设备给予了指导咨询。

工学院杨敏丽教授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把脉问诊。杨敏丽教授先后赴利川市南坪乡、柏杨坝镇,以及恩施市崔坝镇进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调研、咨询与技术指导,提出如下咨询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成立跨部门的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全面系统研究推进恩施州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措施;研究并提出恩施州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评价规范标准及改造技术方案;针对恩施州特色主导产业,全面系统研究其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模式;通过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提升生产与管理效率,助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农机金融信贷、农机报废更新、农机新产品补贴等试点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工学院郑志安副教授为中草药加工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郑志安副教授先后赴巴东县调研了巴东上阳坡基地、宜昌榔坪基地和产地加工厂区,并与当地企业开展了座谈和技术交流,提出如下咨询建议:建立皱皮木瓜种植管理标准,建立技术服务队伍,通过精准化肥料与农药使用,推进现有3万亩及后续基地建设,提高皱皮木瓜源头质量;系统总结企业近10年的干燥技术探索经验,初步建立近期运用日光温室干燥技术、远期与学校合作探索新型干燥技术的工作思路;结合皱皮木瓜食品加工特性,研究制定木瓜新产品及市场定位,为技术开发指明方向。

水利学院贺冬仙教授为中草药种植解惑答疑。贺冬仙教授先后调研了大黄和黄连种植与育苗现场,并与企业和种植大户进行了交流座谈。种植大户与当地企业提出了种苗繁育、病害防治、品质提升等一系列的问题与困扰,贺冬仙教授就中药材设施化育苗于机械化采收加工提出了指导意见,还就中药材设施种植技术研发方向及其与恩施诚实通中药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后期科研合作达成初步意向与共识。最后还就当地中药材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成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路径与利川县汪营镇领导班子进行了沟通与讨论。

理学院潘灿平教授举办恩施全域富硒产业专题报告培训交流活动。潘灿平教授在前期了解对接单位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对全州科技局、农业农村局、湖北民族大学、州农科院等政府州直单位、45家涉硒企业技术人员等做了专题培训报告。系统介绍了硒研究历史与展望,重点阐述讲解了硒资源科学利用与动植物人体健康,并介绍了纳米硒动植物健康效应与示范。潘灿平教授还对徕福硒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就该企业目前面临的中药材超临界流体萃取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提取油膏采用进一步分子蒸馏等手段的方案,并达成了小试试验联合评价的意向。

人发学院董强副教授介绍盛家坝乡枫香河村产业扶贫模式。盛家坝乡自然资源丰富,过去因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闭塞贫困的状态,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卫生条件极差。2018年开始,李小云教授团队在盛家坝乡枫香河村探索益贫乡村建设实验,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村民改造民居,解决种植生产技术难题,构建综合性产业合作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董强副教授从2017年底就参与到枫香河村前期的扶贫项目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他鼓励合作社的工作团队要继续提升工作能力,建议枫香河合作社提升对接市场的能力,特别是要敢于抓住与旅游投资集团合作机遇,真正把枫香河的休闲产业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能够有更多的村民返乡,实现共同富裕。

此次恩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由7名教授、4名副教授、4名博士后构成,规模大、规格高、对接服务能力强,力求做出特色,形成示范。在对接活动基础上,部分专家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还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此次活动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效,得到当地基层需求单位的普遍好评。

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是由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联合组织开展的一项博士后科技服务活动,也是由国家组织开展的唯一一项博士后服务基层活动,旨在引导博士后走向基层、服务生产一线,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第94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走进湖北恩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