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从盐碱地到米粮川 科技让曲周走进新时代
曲周展板(合力治盐碱)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闾陈雨、王烨 ):曲周距离北京400多公里。在46年的时间里,这座河北南部小县城的命运因科技而发生了彻底改变,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实现了绿色发展乡村振兴,老百姓从吃饱到吃好吃得健康,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初夏的曲周县王庄村,田野里翻滚着麦浪,绿树掩映着新房,让人们一看便知这里是仓廪丰实之地。王书生说:“四十年前(这里)只能种高粱,只能吃高粱做的窝头加炸辣椒。高粱一亩地差不多就是一百多斤。吃饭靠天,地上都是盐碱。”
今年70岁的王书生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望着眼前丰收在即的麦田,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难掩内心的喜悦。40多年前,那个时候,王书生还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当时他望着眼前的这片土地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这是一片有名的盐碱地。千百年来,吃饱饭是当地老百姓最大的奢望,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虽然国家会从其他地方调运粮食到这里,但是人们还是每天为吃饭发愁。那段经历,王书生至今没有忘记。王书生说:“那时候就是靠炼盐吃饭,再多(就是)收点高粱、炼点盐、卖点盐,逃荒要饭的基本上那会儿俺们村里还是有。”
潮汐灌溉系统
改变来自于一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到来。46年前,中国政府号召科技工作者探索综合治理办法,将盐碱地变成丰产田。几位农业专家离开北京,离开学校,来到曲周建立了实验站,正式向盐碱地“进军”。王书生告诉记者:“当时都是巨大的盐碱疙瘩,这个地不再种粮食了。北京的科学家来了之后才把这些地都平整好了。”
起初,当地百姓并不相信北京来的科学家能带来改变。多年参与实验站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告诉记者:“农民需要的是我们真正跟他们在一起,去跟他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我们高高在上,拿着一本书或者什么东西说,‘你就照这个做!’不是这么回事,而是我们真正的要跟他融在一起,这是他们需要的。”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科学家们探索出了一整套综合治理方案,并在曲周取得了成功,当地大部分盐碱地被治理成了良田。王庄村村委会主任王浩明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粮食(产量)有了大的改观,比原来高得多了。”
2013年当地粮食亩产达到了1100多公斤,是40年前的10倍。不仅粮食产量明显增长,农民收入也增加了好几倍。
盐碱地治理取得阶段性成功之后,科技工作者们又开始在曲周探索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介绍说:“我们现在在曲周做工作,是因为曲周有这么好的基础,我们用这么好的基础来做创新的工作,不仅仅是改变我们粮食生产,更重要的是推动我们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人才的培养,推动我们整个农业的进步,我们看的是全国怎么改变,全世界将来怎么改变。”
10年前,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首创了“科技小院”模式,开展自下而上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这种模式后来也被广泛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滚筒式自动播种机流水线
近年来,曲周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不仅被推广到中国许多其他地方,还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先后与英国、德国、荷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此外,还成为了“一带一路”国家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迄今已对来自20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130多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记者在实验站遇到了从巴基斯坦到中国学习农业技术的李锐。他告诉记者:“实验站的老师到农村去教给农民这些技术,什么时候施肥、浇水、播种的技术,怎么选择种子的品种。农民们知道农大的老师在教他们怎么做。”
国际在线2019年5月31日报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早间第一资讯2019年6月1日报道
【专题】中央、地方媒体对我校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务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的报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从盐碱地到米粮川 科技让曲周走进新时代
相关推荐
- 喜迎七十华诞 千余师生用歌声表白新中国(组图)
- 中国仿真学会农业建模与仿真专委会-农业模型联盟2020年度工作会议成功举办
- 我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再获佳绩 两个专业顺利通过认证
- 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 | 新闻评论之二:精神的力量熠熠闪光
- 学校党委任命林涵为人文与发展学院党委书记
- 同心战“疫” | 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致信感谢中国农业大学手拉手专项志愿者
- 孙其信校长在学习贯彻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
- 学生社团负责人换届大会暨第一次社团骨干培训会议举行
- 资环学院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一行到我校调研
- 资环学院举行2020年教工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会
- 立德树人好老师 | 吴浩:勇担使命,不忘育人初心
- 聚焦“新农科”,建设“双一流” 我校牵头推进作物学人才培养改革
- 第六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实践篇会议在梨树实验站举行
- 姜沛民孙其信与选调生座谈 鼓励他们上大舞台做大事业
- 支部共建聚合力 科技创新促发展——农学院作物化控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与德州农科院科研二党支部对接
- 周山涛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来访我校商谈校地合作
- 机关处级干部党史学习教育第七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 我校2021年春季学期学生记者见面会顺利举行
新闻公告
- 新理念、新体系、新办法——学校奖学金改革解读 10-26
- 2021年动物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隆重开幕 10-23
- 我校举办2022届秋季首场大型毕业生招聘会 10-22
- 动物医学院开展116周年校庆系列校友活动 10-22
- 广西连续第十年定向我校选调优秀毕业生 10-22
- 首期“石榴大讲堂”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讨会召开 10-22
- 理学院举办《明理讲堂》系列报告加强教职工理论武装 10-22
高考招生
- 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2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3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0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农业大学200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