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联合大学 > 新闻公告 >

90后大学教师的冬奥之旅

2022-02-24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新闻网

2022年2月4日晚,伴随着举世瞩目的第24届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落下帷幕,北京这座奥运史和人类史上第一座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之城”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冬奥会开幕式编导的杨雯珺一离开鸟巢场馆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整理电脑中的活动资料。“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把这份珍贵的经历融入到我的美育课程中,更好地分享给我的学生。”

从演员到编导,两次参奥大有不同

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90后青年教师杨雯珺,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了。2008年还是北京舞蹈学院学生的她就以演员的身份参加过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演出。此次冬奥会,杨雯珺负责参与编排开幕式十四个仪式环节中的八个环节,她说:“作为演员时我更关注的是怎样按要求表现作品,而作为编导考虑的角度变了,要思考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和诠释作品,考虑的事情更宏观更全面了。”

和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不同,本次冬奥会开幕式没有光彩夺目的明星,没有专门的文艺表演,而是将仪式环节与文艺表演融为一体,把每一个普通人当成主角。以绿色、低碳、环保、智能化的科技光影,搭配最朴素宁静的表演,简约而不失精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坚定与从容。

“可以哭,但不要影响笑;可以哭,但牌子不能放”

运动员入场是整场开幕式中最不可控,也是耗时最长的环节,而备受瞩目的引导员们,就是由杨雯珺所在的团队负责训练工作。2021年9月,导演组在北京市十所高校共挑选出300多名大学生,并利用国庆假期进行集训,在经历统一的训练后,10月3日下午总导演张艺谋进行第一次选拔,选出了122人进入后续的“魔鬼式训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开幕式当天,每位引导员只在台上走了几分钟的时间,但引导员们在上台前就需要提前换好服装,调试道具候场,需要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直保持良好的仪态,因此连续几个小时踩着高跟鞋站立,长达40分钟的举牌姿势训练,是平日里引导员训练的家常便饭。

连续数月的严苛训练让很多女孩子都忍不住哭出声来。“可以哭,但不要影响笑;可以哭,但牌子不能放”。作为编导,在引导员们训练时,杨雯珺总是表现得十分严厉。但看着她们杨雯珺总会想起14年前的自己。“我也心疼孩子们,但她们代表的是祖国的形象,为了最好的舞台效果,她们必须经历这些。”

分秒必究,力求将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

除了引导员的排练,杨雯珺还负责冬奥会会旗入场环节罗致焕和张会两位护旗手的出场路线及排练。其中1号护旗手罗致焕老师已年满80多岁,因受外放音响声音的影响,罗老师很难听清FM耳机中对于准备、招手、转身等口令提示,为了适应口令和寻求最佳配速,罗老师一遍遍练习,直到深夜也不休息。“罗老师别着急,上台阶一定注意安全”,看着罗老师缓慢却不失坚定的步伐,杨雯珺一边陪伴和鼓励,一边被老人家的坚持所感动。

对于杨雯珺来说,本次开幕式最大的挑战是前三棒运动员火炬手——赵伟昌、李琰、杨扬三位老师的火炬传递排练。由于保密需求,前期排练都是代位人员,到了后期运动员才到场排练。首次的正式排练是联排完清场后的凌晨,开始时一切还比较顺利,但在第二次配合音乐的时候,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大屏幕上显示火炬手介绍的同时,现场还需要用法文、英文、中文分别播报。而由于李琰老师获得的荣誉较多,她的播报词虽然一压再压,依然严重超出路线时长。但开幕式现场是绝不能出现路线跑完,但火炬手的功绩还未介绍完这样的情况。

一次次的测试和调整,结果仍不尽如人意。直到开幕式前最后一次排练,李琰老师的功绩介绍才最终定稿。杨雯珺立刻根据定稿再次调整了李琰老师的出场位置、招手及启动的时间、跑步传递的速度,终于在最终联排时取得了成功。

作为教师,一场难能可贵的美育课案例

作为一名教师,杨雯珺在排练之余,也从未忘记园丁的职责。从建党百年到冬奥开幕式,杨雯珺从未因排练影响过教学工作,有一次她排练到深夜3点钟依旧在第二天早上8点准时参加学校的监考。她说:“教师是我的本职工作,此次冬奥会开幕式是一场难得的美育课程案例,蕴含了太多中华传统美学。看着奥林匹克圣火在由91个代表团组成的‘大雪花’中冉冉升起,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想把这份经历分享给我的学生们,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火花’,将奥运会中的大情怀、小故事分享给他们,将奥林匹克精神传递给他们。”

生逢盛世,何其有幸。杨雯珺感慨道:感谢祖国,感谢组织,让我有幸成为双奥的亲历者,亲眼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盛,也得以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突破、前行。2008年开幕式我们以恢弘整齐的宏大阵势去震撼全世界,2022年我们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极简手法向世界书写中国式浪漫,里面有许多细节、许多故事都值得解读,让人们细品其中的中华文化之美,体会我们愈发强烈的文化自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环节中的引导员们在舞台上无比闪耀,但在前期的训练中却非常艰苦。不仅要训练站姿、行进,同时还要训练面部表情。为了让体态更挺拔,她们经常要保持标准站姿几个小时;为了让笑容更自然,她们需要进行“咬筷子”的提笑肌练习。

在引导员的训练中,体能和软度也是训练的一部分。通常在热身跑步后,杨雯珺会给引导员们进行肢体的舒展与拉伸,这样的训练能使体态更加直立,行进更加稳定,“1、2、3……10”,她们在疼痛中数着数字坚持。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张艺谋、杨嵘、杨雯珺等导演进行引导员的审看与选拔。类似这样的选拔大约共经历了8次,从最初学校选拔后进行短期训练的三百多人,到选拔后接受长期训练的一百多人,最终只留下了最优秀的91名在开幕式当天上台举牌。

初期拿到引导牌代用道具,杨雯珺和编导们共同研究商议如何在举牌的同时不影响行进的稳定和体态的美感,如何抓握更加科学合理。

杨雯珺训练引导员们尝试手握引导牌练习“播报位”,为了形成标准位置的“肌肉记忆”,从开始坚持举牌保持10分钟,逐渐练习并延长时间,直至能够保持40分钟不动。

为了动作更加标准,杨雯珺给一百多名引导员逐一纠正动作。

连续举牌40分钟,肌肉的疼痛让很多女孩都忍不住哭了出来,“可以哭,但不要影响笑,你们代表的是中国形象。”杨雯珺显得很严厉,但已身为母亲的她看着这些努力的孩子们更多的是心疼。

2021年11月,进入鸟巢现场联排的时刻到了,为了每位引导员更加熟悉自己的位置和路线,杨雯珺勘查现场后,利用休息时间在环道给引导员们进行训练。

联排过后,导演组近距离审看引导员的体态、行进、举牌、表情,记录每个人的问题,以便训练时更加精准细致。

2022年2月4日,终于迎来了上场的高光时刻,上场前杨雯珺鼓励引导员,为她们加油打气!

除了引导员的排练,杨雯珺还参与了会旗部分的编排。疫情期间为了尽量减少对运动员的排练次数,使排练更加精准、高效,编导们深夜为会旗护旗手代位,编排该环节的位置和路线。

此次开幕式会旗入场部分的1号护旗手是年满80多岁的罗致焕老师,年迈的罗老师因受外放音响声音的影响,很难听清FM耳机中对于准备、招手、转身等口令提示,为了适应口令和寻求最佳配速,罗老师一遍遍的练习,直到深夜也不休息。“罗老师别着急,上台阶一定注意安全”,看着罗老师缓慢却不失坚定的步伐,杨雯珺一边陪伴和鼓励,一边被老人家的坚持所感动。

火炬传递环节中点火后的“心型构图”是由六百多名来自北京不同小学的小朋友组成,他们也是“和平鸽”部分的演员。在接到任务后,杨雯珺和编导们在鸟巢的奥博中心走廊里给孩子们教授基础动作,虽然是拿着代用道具,但认真努力的“小鸽子们”半小时的时间就学会了所有动作。

最让大家期待的火炬传递环节的排练作为核心机密环节,需要在清场后的深夜进行排练。杨雯珺负责鸟巢内火炬传递部分的第二棒李琰老师和第三棒杨扬老师属于闭环人员,根据运动员排练要求,杨雯珺需要隔着闭环栏杆,保持一定安全距离的前提下给两位老师指导火炬传递的路线及动作。

无数个与杨雯珺一样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台前幕后工作人员,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的盛会圆满的地呈现给了全世界。

开幕式现场,伴随着中国队的出场,杨雯珺激动地说,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一场难能可贵的美育课素材,我要将这次宝贵的经历分享给我的学生,让他们更好的领悟我们中华文化之美,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90后大学教师的冬奥之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