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家文化”串联粤港澳三地共同价值 跟于丹教授一起寻找重温岭南家教与家风
“从广东到香港,从香港到澳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家”是血脉深处真正的共识。从摇篮到坟墓,中国人的“家”是一个人走向世界的起点,也是回来的港湾。”
12月12日,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共建国际湾区: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转化”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各界人士共聚一堂,围绕“价值共识:家人·家风·家训”主题展开研讨。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于丹教授为参会嘉宾带来了《粤港澳地区“家文化”价值的传播与传承》的重磅研究成果发布。
“家文化”的基因密码:“OH,MY GOD” VS “哎呀,我的妈呀”
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亲情维系的避风港;家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基因,是一个地区文化身份的历史共识。中国伦理价值是构筑大湾区的文化向心力量。从伦理价值的认知基础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伦理有着共同的情感基础。从血脉传承来看,基于家族情感而凝聚的价值内核有温度、可唤醒,它比任何外在的条文都更具备说服力,直指人心。
于丹教授在论坛上将东西方的文明基因做了对比。西方的文化基因生长在城邦社会中,而东方的文化基因与家邦社会传统密切相关。我们在西方城邦社会的雅典和罗马,看到公共空间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东方家邦社会则有“家本位”的文化基因,强调个人在家里面应该担当的职责,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即所谓“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于丹教授从中国人对于“家”的信仰开始讲起。每个民族在早期都有自己的精神殿堂,西方的精神殿堂在教堂,东方的精神殿堂在祠堂;西方人有宗教信仰,中国人则拥有文化和伦理信仰;一个西方人遇到大事小情都会说“Oh,my god”,中国人说的则是“我的妈呀”。中国人“呼爹喊妈”体现出亲情血脉维系的是中国人最大的价值共识——对“家”的信仰。
“家文化”的向心力:向下生根,向上生长,守得住才能走得远
粤港澳地区的文化内涵丰富,一代代开拓者不断传承旧的传统,同时又创造着新的传统。广府文化是构建岭南文化的先行者,它勇于开先、善于融合、向心凝聚,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同时又接纳外来文化。“‘家’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一个人,懂得遵守家规,以后自然就会尊重国法;在家学会了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在社会上就自然能懂得礼节、知进知退。通过家教进行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来修得礼节,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君子。这些教育思想不仅仅属于古典,它在今天也依然能够让每一个中国的青年人看见自己的‘根性’,在世界文明共融的过程中才不会数典忘祖。”于丹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理解了中国的家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家国一体的情感”,“修齐治平”的价值贯穿的就是中国人从家到社会的历程。
于丹教授讲述了“家”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她指出,岭南文化一方面承接了中原农耕文明的向心性,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海洋文明的开放性。她分别从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及城市新移民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粤港澳地区包容外向的儒家文化。通过家族故事的讲述,娓娓道来。广府文化培育出来的唐绍仪,不计较个人名位,做完总理又继续做县长,回报自己故乡;容闳,冒着个人风险勇敢走向世界,学有所成后归来回报祖国,开眼看世界的他昭显着粤港澳地区敢于创新、不断开拓的家族精神。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正是因为梁启超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将中华家教的传统在新的时代做出创新,他的家庭教育才真正获得成功。北师大老校长、潮汕家风代表陈垣原本出身于商业世家,在其家庭教育中则能看到商业与读书在优秀的家族中有相同的价值;从梅州钟氏家族故事中我们看到,在社会变迁中对中原文化的不变守望。
这些家族故事让粤港澳地区的“家文化”具体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情景,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深受感动和鼓舞。听到别人的家族故事,无人不想起自己的家,这是每个人都能起而行之的实际感受。
“家和万事兴”:家风 + 家教 + 家规 = 稳定的价值共识
家是中国人心灵的归宿,无论中华儿女身在何方,心中总牵挂着家庭与家乡。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文化智库研究机构首席专家,于丹教授在报告最后提出共建人文湾区的建议。她认为伦理本位的“家文化”是粤港澳地区绵延古今的精神内核,古今传承的家教家风是连接粤港澳不同地理空间的精神纽带,报本返始的心理情感是粤港澳多元文化体系的最大向心力,粤港澳地区“家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传承,以教育为起点是在时间上连接当下与未来的最重要路径,“家文化”是粤港澳地区空间一体化背后的“文化之根”,家和万事兴。
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港澳学者分别对“家文化”这一价值共识促进人文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积极探讨。澳门科技大学林广志教授认为澳门家族一直传承守望着中华文化。香港中文大学郑宏泰教授则通过中国“榕树”与日本“竹树”的形象比喻,阐释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基因。香港浸会大学周佳荣教授以“家乡与四海:华南民系的家庭观念和个人体验”为题,从个人经验出发强调了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族伦理观念交流的重要性。
广东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创建处马必文处长在致辞中表示期待与中心共同推动广东省文化建设、传播大湾区文化建设经验、为人文湾区建设做出贡献。此次论坛的合作方代表、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署理所长许志桦博士表示,粤港澳三地以人文交流为主的人员融合十分重要,家文化是一个相对温和、接受度相对最高、行之有效的切入点。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党委书记方增泉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正在成为全新体制的新型智库、学术平台和人才高地,他对首届“共建国际湾区”国际论坛在充分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路径和以传统文化为本、文化创新为体促进国际湾区建设等方面表示殷切期待。
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蔡新华,珠海市教育工委委员、珠海市教育局调研员陈智霖,珠海市文明办副主任龚选萍,中共珠海市斗门区委宣传部部长张红梅,珠海市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主任陈建海,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学武教授等嘉宾参加论坛。
新闻背景:“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的发展基础,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实需要,经北京师范大学批准,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18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挂牌成立,由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中心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的文化类智库机构,始终以“共建人文湾区”为宗旨,通过高标准、国际化的科研和咨政对策研究,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优质的文化品牌活动,助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以传统文化为本、文化创新为体,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家和万事兴”——“家文化”串联粤港澳三地共同价值 跟于丹教授一起寻找重温岭南家教与家风
相关推荐
- 北师大《全球发展战略规划》起草小组会议举行
-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致校友公开信
-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团队获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最佳机器人视频”奖
- [研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四“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与优化体系”项目实施方案与课题进展讨论会举?行
- [通知]全国大学生“抗疫”影像史料征集
- 环境学院师生党员前往山东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学习“大刀精神”
-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领导调研北师大中央巡视整改监督工作
- 资产经营公司党政领导赴出版集团音像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座谈调研
- [通知]图书馆新增校外访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方式
- 陈光巨副会长一行赴陕西、宁夏看望校友
- 《你不全知道的劳动世界》新书发布
- [论坛]第七届“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教育”论坛暨高质量教育发展与评价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 [观点] 科沃德科:坚持讲真话就是介绍中国的最好方式
- 北师大总务举办消防安全学习报告会
- 董奇赴法学院调研
- 北师大举办高校党委组织部长线上培训班
- 董奇参加发展规划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 追思师大先贤,传承大师精神 ——陈垣校长暨钟敬文先生清明祭
- 北师大学生作品蝉联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优秀创意纪录片”奖项
- 北师大高水平女子足球队荣获2018年亚洲大体联亚洲杯中国大学生足球选拔赛冠军
新闻公告
- [观点]焦豪:数字化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03-16
- [预告]03.18 讲座:从“两会”看中国和教育 03-16
- 党委统战部召开学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联席会 03-16
- “看中国·看冬奥”展映仪式在京举行 03-16
高考招生
- 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