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师范大学 > 新闻公告 >

[研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暨“中长期”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首届“智能化环境生态治理”研讨会召开

2019-11-19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暨“中长期”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首届“智能化环境生态治理”研讨会于10月3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陈彬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副主任杨列勋研究员,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12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知名学者参加。


研讨会开始由杨列勋致辞,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改革以及“十四五”暨“中长期”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的基本情况做了详细介绍,指出优先发展领域的设立不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更要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亟需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跨领域合作,共同培养交叉领域创新型人才,设立配套协同管理体系。他还强调要依据基金资助新导向,组织一系列交叉科学研讨会,破解国家环境生态治理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科学问题。


陈彬教授结合我国环境生态治理发展的需要,提出本次研讨会四个议题:1)我国环境生态治理存在的优势与不足;2)国内外环境生态治理的新动态;3)实现智能化环境生态治理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4)智能化环境生态治理的重点突破方向。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可以共同凝练科学问题,聚焦研究方法,提出新的研究范式,打造“环境生态大脑”,构建现代化的环境生态治理体系,为实现智能化环境生态治理提供支撑。


与会专家者结合自己及所在研究领域的研究经历与经验,就国家中长期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智能化环境生态治理”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打造“环境生态大脑”的发展战略,展开了热烈讨论。北京理工大学王兆华教授提出了构建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横向(跨产业、跨区域、跨国家)的集成数据库和多学科方法集以及成本、风险及效益管理等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清华大学王灿教授指出智能化环境生态治理应以问题为导向,要考虑中国环境生态治理面临的特殊性,如老龄化和中高收入群体大幅增加。北京理工大学廖华教授基于目前行为研究中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较少的现状,提出智能化环境生态治理要解决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集成、企业行为的智能化监测等关键问题。南京大学张炳教授认为要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出发点,建立环境生态治理环境监管体系。清华大学温宗国教授提出精敏的量化溯源感知体系、可靠的动态分析管控体系、精准的管理决策支持体系、有效的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和科学的深度治理支持体系等重点突破方向。清华大学关大博教授由 “环境生态大脑”延展开来,提出构建经济、社会和生态集成指标体系为“骨骼”,以具备统一性、耦合性和可用性的数据为“血液”,以能实现国际与国内配合、生态治理与风险预警协同的各类模型为“四肢”,以美丽中国建设为“面容”,实现智能化生态环境的整体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刘兰翠教授主要从气候变化视角阐述了有关学科交叉、政策协同和气候适应的三点建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汤铃教授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对数据库建立、政策决策和协同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暨南大学张宁教授主要就科技和管理两方面提出建议,并提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可担任中间人角色,将科研课题与政府决策有机结合起来。清华大学鲁玺副教授从城市的智能化环境生态治理角度提出未来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清华大学刘竹副教授提出把握空间和时间尺度问题、明确研究的产出对象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还融合和总结了南京大学毕军教授、复旦大学陈诗一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邓祥征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耿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仇焕广教授、浙江大学石敏俊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魏一鸣教授、复旦大学吴力波教授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周鹏教授、北京大学林金泰副教授等9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和优青的通讯意见。会议完成议题研讨,初步凝练了智能化环境生态治理领域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发展方向,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十四五”暨“中长期”优先发展领域规划提供了支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研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暨“中长期”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首届“智能化环境生态治理”研讨会召开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