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部第四届科学教育论坛暨首届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京举行
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第四届科学教育论坛暨首届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与教育研究支撑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科学与社会》编辑部承办。本次论坛以“科学教育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为主题,从科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与实践以及新工科建设出发,交流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分享国际科学教育优秀案例,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动科学教育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黎乐民、林群、张礼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汪克强,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原副校长陈光巨,以及来自美国、英国、芬兰、新加坡等国的科学教育专家,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教育专家等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嘉宾合影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国家教育、人才体制改革规划,持续深化认识科学教育在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创办了“科学教育论坛”。该论坛旨在为科学家、教育家和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一个开放、多元的高层次国际交流研讨平台,以更好地集成广大院士、国内外专家的思想和智慧,及时回应科学教育面临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重大问题。
杨玉良院士从中西文化和自然观的差异谈起,强调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在向全体学生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他认为,虽然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学生未来会从事科学工作,但是各学科、各领域的学习和研究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引领和支撑。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重在引导学生以科学思维认识世界、把握自然规律,在合科和分科教学问题上可以开放的态度进行多种尝试。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院士
汪克强在致辞中表示,科学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更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全球多国通过制订政策规划、改革科学课程、加强科学教师培养等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本国科学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迫切需要科学教育工作者抓住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科学教育快速发展。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汪克强
陈光巨指出,科技强国建设核心在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发展科学教育,加强跨学科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已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急迫之需。北师大即将成立的科学教育研究院,将以科学教育实践需求为引领,加强科学教育基础研究,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建设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科学教育资源的转化应用,形成高水平的国际科学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原副校长陈光巨
研讨科学教育理论与方法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Hannele Niemi介绍了科学教育在芬兰的开展情况。在科学课程选择方面,芬兰赋予地方和学校较大的自主权,强调综合性、跨学科学习,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面向全球性挑战,通过项目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多元途径。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分享了我国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介绍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变化。他认为,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仍然面临“高要求低水平”“高需求低兴趣”“高增长低转化”“高整合低综合”等问题,需要通过切实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建立保障机制和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科学教师等逐步解决。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STEM研究中心主任Joseph Krajcik 围绕NGSS课程标准,介绍了美国科学教育的推广与实践经验。他阐述了包含“核心观点”、“交叉概念”和“实践”的“3D学习”理念,强调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思考和面向真实问题的探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永和分享了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他指出,当前我国科学教育面临重大挑战,包括社会对科学教育重视不够,分科与综合尚存争议,科学教育基础薄弱,科学教育师资不足,STEM教育亟需引导等问题。构建科学教育发展战略,要以新技术为工具,新课程为载体,加强理论引领,遵循科学思维和方法,尊重学生认知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划和设计,促进科学与教育交叉研究,努力创新我国科学教育新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永和
分享科学教育应用与实践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Sibel Erduran的报告题目为《欧洲STEM教育的推广与实践经验(以科学论辩为例)》。 她认为,全球正面对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STEM教育作为综合性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顾建军分享了在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领域的实践和思考。他认为,应把“创新设计”作为核心素养贯穿于相关课程,并加强与科学、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横向联系,将技术与工程理念与科学课程理念有机融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陈逸玲(Tan Aik Ling)介绍了STEM教育在新加坡的发展,以及STEM应用学习课程的目标、主题和课程内容等。她指出,要紧跟该领域的发展变化,深入研究综合性课程的不同策略,对学习效果进行多元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设计STEM课程。
人大附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创设了多样化的科学课程,包括智能语音识别、无人机、葡萄酒酿造等。人大附中副校长周龙平介绍了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学校开展实验教学、鼓励探究式学习的相关情况。人大附中还通过各种创新平台培养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并积极利用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力量,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与会嘉宾还就教育政策制定、科学教育合科与分科、科学教师培训、信息技术使用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专家们表示,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科技工作者以及教育一线工作者共同努力与探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四届科学教育论坛暨首届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京举行
相关推荐
- 政府管理学院举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一百年”专题讲座
- [成果]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面向育人问题的对话服务机器人研究”项目获2019年CCF-腾讯犀牛鸟科研基金
- 北京师范大学2020年教育教学大讨论 “互联网+教育教学”调研组第一次全员工作会 暨“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召开
- 联合国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宣讲会举办
- 北师大校领导及校实验室安全督查组专家检查实验室安全工作
- [成果]贝叶斯伪逆学习器: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学习
- [论坛]第六届“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教育”论坛在福州举行
- 北师大4位老师入选2019年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 教务部举办2020年国家公派项目选派说明会
- 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扶贫玉龙县干部教师培训班结业典礼举行
- 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为北京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家庭开展线上志愿服务活动
- 北师大图书馆党委第二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 北师大教务部第二党支部党员及群众集中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 北师大韩震教授参加北京政务微访谈直播
- 《你不全知道的劳动世界》新书发布
- “2018·全球化视角下美术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第四届全国师范大学教师作品展暨美术设计教育论坛” 在京举行
- 珠海校区组织博士后参观考察珠海横琴新区
- 北师大组织中层干部、教工党支部书记及教工发展对象赴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实践培训
- “珠海岛礁资源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挂牌仪式举行
- [论坛]胡必亮教授作客京师励耘讲坛 讲述“一带一路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新闻公告
- [观点]焦豪:数字化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03-16
- [预告]03.18 讲座:从“两会”看中国和教育 03-16
- 党委统战部召开学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联席会 03-16
- “看中国·看冬奥”展映仪式在京举行 03-16
高考招生
- 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