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 “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科研成果
“从数据可以看出,好老师的人格特质方面,认真尽责、创新开放的得分最高;同时,情绪敏感分数得分平平。”9月14日,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第20期 “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科研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在发布《“四有好老师”评选活动舆情研究报告》时表示,好老师具备情绪平和、安全感强、淡泊镇定等重要人格特质。
教师节期间,伴随着“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获奖者与团队的揭晓,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第20期科研成果——《“四有好老师”评选活动舆情研究报告》及《人民教师媒介形象的建构和历史变迁——基于<人民日报>(1946-2018年)报道分析》,发布专家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员方增泉。该报告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主持会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李芒等作为互动专家出席会议。
“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凝聚尊师重教社会共识
喻国明科研团队以“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为研究切口,深挖媒体报道情况,勾勒“四有好老师”样貌。《“四有好老师”评选活动舆情研究报告》指出,“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的媒体传播扩散情况良好,媒体场舆情流量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双重覆盖。其中,八月份媒体场舆情最活跃,舆论热度延续近一月,在全国范围内皆有传播。在报道中,“四有好老师”涵义和评选标准最受关注。就报道的第一落点而言,全国类网站居多。媒体报道的基调以正面中立报道为主,无负面新闻。“北京师范大学”是主要被报道的机构。报道群体方面,好老师群体和典型个人报道均有侧重。
报告还描绘了“四有好老师”候选人的人物画像指标。“四有好老师”候选人分布全国,往往教育经验丰富,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多次参与志愿服务。喻国明表示,关于“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的持续正面报道,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提升了教师职业的美誉度,提高了北京师范大学等评选机构的影响力。
人民教师媒介形象建构影响大众认知与教师定位
方增泉科研团队基于《人民日报》1946年至2018年的报道数据,深度解析人民教师媒介形象的建构和历史变迁,从样本的基本结构分析、报道标题中的教师形象、报道议题中的教师形象、透过典型认识教师形象类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媒体对中小学教师形象的建构不禁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中学教师的正确认知与评价,同时也影响着广大中小学老师的自我定义和对奋斗方向以及追求目标的确立”,方增泉强调。
研究发现,从1976年开始,教师报道的整体数量大幅增加,并逐渐保持稳定的状态;在不同月份下,教师报道数量分布不同,9月份对于教师的报道最为集中;不同年代,教师报道的体裁侧重有不同;在报道形式上则以文字报道为主,图片报道补充。
研究认为,教师形象的变迁历经六大阶段。整体上逐步趋于认同“知识分子”身份、教师社会地位提升、强化教师专业地位及教师形象崇高化。尽管报道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贯穿教师形象报道的核心主题始终是“人民”。方增泉研究员认为,这符合教师职业“百年树人”“以人为本”的职业本质属性。
报道议题方面,在661篇样本报道中,师德师风议题占据首要位置,教师政策、法规与指示是报道中的重要议题,还出现了尊师重教、教师权益等题。在典型报道中,教师形象整体分为奉献型、关爱型、科研型和创新型。
专家互动:研究报告对教育媒介传播指明方向
胡智锋认为,“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科研成果发布会选择在习近平总书记发布“四有好老师讲话”四周年、全国教育大会刚刚闭幕之际,充分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师范教育排头兵的责任与使命。相关科研成果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等不同的层面,向教师教育、教育传媒等学科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李芒认为,两份报告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了“四有好老师”和“中国教师媒介形象”,是传播学与教育学交叉研究的产物,具有协同创新的积极样本意义。希望媒体在宣传报道教师形象时,吸取和借鉴报告给出的建议,深入生活、深入互动、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构建更为生动形象人性化的教师形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 “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科研成果
相关推荐
- 北师大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暨“反邪教宣传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
- [观点]陈刚:2021年中国电影主旋律深入人心
- 北师大学生应邀参加“走近外交部”活动
- 北师大女足获得2020年中国足球协会女子足球甲级联赛资格
- 北师大张琦教授为国内外记者介绍和解读中国脱贫攻坚
- 政府管理学院党委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
- 北师大资产经营公司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助力战“疫” 继教院创新方式做好教育部后援工作
- 北师大哲学学院暑期实践队赴广西百色学习文秀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
- 校工会向总务部一线职工发放防疫口罩
- 周作宇赴人工智能学院调研人才人事工作
- 教科文全委会赴北师大农教中心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
- 话剧《启功》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首场演出
- 北师大举办“金声四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场音乐会
- 2019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共青团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举办
- 烟台市“中华文化涵养师德”提升工程集中研修暨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第11期在京举办
- [成果]图书馆于2021年服务宣传月正式推出全新学科服务团队
- 北师大学生党支部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评选活动一等奖
- [观点]田明: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指明方向
- 《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外译百部图书工程
新闻公告
- [观点]焦豪:数字化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03-16
- [预告]03.18 讲座:从“两会”看中国和教育 03-16
- 党委统战部召开学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联席会 03-16
- “看中国·看冬奥”展映仪式在京举行 03-16
高考招生
- 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