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语言大学 > 新闻公告 >

北京语言大学举办“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创新阐释与国际教育”高端论坛

2019-12-11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新闻网

12月5日至7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创新阐释与国际教育”高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出版传媒、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著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创新阐释、中华文化国际教育与教材体系建设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天津市文联主席陈洪,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詹福瑞,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学院院长杨慧林,四川大学“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曹顺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郭英德教授、“长江学者”过常宝教授,吉林大学“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张福贵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长江学者”左东岭教授、马自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北京大学“长江学者”钱志熙教授、廖可斌教授、中文系张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朱万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执行院长张跣,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副编审王群等40余位校内外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韩经太教授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在会见特邀专家时表示,北京语言大学承担着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传播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对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精准传播,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这次论坛恰逢其时,希望各位专家充分发挥在文化研究和传播领域的号召力、影响力,为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创新阐释、中华文化国际教育与教材体系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开幕式上,原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院长詹福瑞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围绕中华文化国际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田慧生局长指出,编写者应当坚持中国主张,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使编写的教材符合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黄强社长表示,教材的编写需要专家学者的理论支撑,并在教材中添加新时代的内容,体现中国的当代特色;钱志熙教授以《古文珍宝》在日本的流行为例,指出中华文化国际教育教材应当从国际流行的读本中总结经验;王群编辑从出版的角度提出应当从国家角度建立一个权威的教学大纲;张廷银教授从读者的接受角度出发,认为教材的编写应当以叙事性的作品为主;段江丽教授认为教材的编写队伍应当涵盖具有母语背景的汉学家。

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詹福瑞教授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应当寻找全人类共通的话题,厘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左东岭教授将讲好中国故事分为学术、社会、普及层面,融合各方力量;朝戈金所长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应当回应时代的紧迫需求,在首要问题和前沿话题上发出中国声音;韩德民教授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应当坚持真诚的叙述态度,以理服人;刘青海教授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激发外国读者的兴趣,达到“舍筏登岸”的效果。

围绕“中华文化创新阐释”主题,陈洪教授、朱万曙教授分别以“苏秦相六国”和“包公打舅舅”为例,指出讲好中华文化的创新阐释应当注重叙事化的问题;郭英德教授以“外国青年看中国”项目为例,提出中华文化创新阐释应当重视使用的媒介;李洲良教授认为阐释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因翻译而导致的含义流失问题,应当重视的是文化的再造和阐释;李玲教授认为应该从当今的背景出发,寻找合适的阐释方式;于小植教授认为应当注意文化传播中的“桥”和“墙”的区别,寻找可以传播的“罅隙”。

围绕“中华文化国际教育”主题,曹顺庆教授提出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常宝教授提出应当建立一个高校间的联盟;沈庶英教授从教学出发,提出汉语学习应当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在教学中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李吉梅教授提出应当重视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赋能”;孙海燕老师提出应当由专业的教师开设中国学。

韩经太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论坛对今后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好故事背后蕴含着大道理,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理服人,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华文化国际教育应当符合教育规律,这项工程不应仅仅作为一项短期项目,还应成为中外学者、民间与官方通力合作的一项伟大事业。

本次论坛学术氛围热烈,从教学实践到宏观布局,与会专家畅所欲言、积极互动,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从教材编写到教学实施的完整体系,为推动今后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北京语言大学举办“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创新阐释与国际教育”高端论坛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