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语言大学 > 新闻公告 >

2021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隆重举行

2021-10-20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新闻网

10月19日上午,2021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河南省安阳市成功举办。本届大会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下简称全国对外友协)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安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河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文字博物馆承办。


大会以“汉字文化与世界文明”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国对外友协、友好国家、有关国家驻华使领馆、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在大会开幕式致辞,并主持“汉字文化与世界文明”主论坛。

开幕式

开幕式上,厄瓜多尔前总统雷宁·莫雷诺、泰国前副总理王篷贴、安第斯共同体国家议会联盟主席胡安·巴布罗·莱特列尔、厄瓜多尔驻华大使馆大使卡洛斯·拉雷亚、乌拉圭驻华大使馆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等嘉宾线上发表致辞。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公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希奎、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河南省委外事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李镇、马里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西索科·英娜、委内瑞拉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安吉尔·索蒂洛、阿根廷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新闻负责人赛琳娜·西里洛等嘉宾出席现场活动。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他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蕴藏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汉字记载了中华文明历史上汗牛充栋的历代典籍,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代表,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汉字铭刻着中外交流的历史记忆。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吸收不同民族和域外文化的精华,经历了自我扬弃、包容并蓄、创新和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相伴而行。作为当代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促进文明传承和文化互鉴的时代责任。作为语言文字事业的建设者,要深入挖掘汉字蕴含的时代价值,守好“语言”这份宝贵遗产,以创新语言信息技术、推动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等为重要发力点,全面提升语言文字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

刘利校长讲话

主论坛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大会主论坛轮值高校,主办“汉字文化与世界文明”主论坛,力邀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多国政界学界知华友华人士齐聚一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角度,于线上线下呈现了一场“通过语言文字推动文明互鉴,促进中外民众理解互信”的精彩论坛。北京语言大学刘利校长主持“汉字文化与世界文明”主论坛。来自中国、美国、印度、埃及等33个国家的千余名专家、学者、留学生及相关人士等千余人参加论坛,直播平台人数超23000人。

论坛上,郑州大学何华珍教授指出,汉字是东亚文明的重要元素,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巨大魅力、中国元素在海外的衍生历程,有利于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学术高峰,有利于孔子学院建设及汉语国际推广,有利于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

埃及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参赞乌麦伊麦·迦尼姆教授从外交与教育的角度阐述了对埃中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解。她说,埃及和中国两国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两国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朝和埃及屠龙王朝时期。直到今天,埃中两国文化交流持续深化,文化交流因汉语教育而更加兴盛。2020年9月7日中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与埃及教育与技术教育部长邵基在开罗共同签署了《将汉语纳入埃及中小学作为选修第二外语的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汉语正式进入埃及中小学教育体系,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新起点。

伊朗德黑兰大学中文专业学术委员兼负责人巴阿明教授认为,伊朗与中国的友好交往渊远流长,伊中两个文明古国互学互鉴,共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40多年来得益于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文教育和汉学研究已完成了萌芽、起步与发展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指出,汉字是人类文字史上寿命最长的自源文字,以其表意文字和书法艺术等而成为无可比拟的、最有魅力的明星文字。如今,由于融入了键盘、手机等信息化时代的工具,汉字更加生机勃发“长生不老”。作为语素文字,汉字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全部,并记载了中华文明的绝大部分,没有了汉字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汉字乃中华民族的瑰宝,人类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印度尼赫鲁大学狄伯杰教授首先引用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流动的循环性”概念。介绍了佛教传入中国,一路吸收其他文明的精髓,在中国境内又吸收了道家和儒家学说的成分,丰富了宗教和哲学内涵,创造了无数个新形象的研究成果。而当代,汉语和汉字在文明交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人们要想了解中国,必须要学习汉语,必须要学习汉字,这是进入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

印度国际大学阿维杰特·班纳吉教授表示,印中文明对话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故事,这种对话是由于两国人民的文化亲和与共同友谊而产生的。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漫长的交往中,这两个文明在各个领域为彼此的善意和知识做出了贡献。这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研究。

清华大学陈楠教授从设计学的角度阐释了汉字应用设计的前景与文化传播的作用。他说,汉字具有多重属性,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设计学是近现代新兴的专业学科,其以人为本、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思维逻辑,以及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创作方法、表现形式,特别是与衣食住行用等具体生产生活的密切关联,使其成为汉字文化传播重要的手段之一。演讲从汉字的文化属性、发展的类型分析入手,着重视觉传达设计,就汉字文化有效传播的思维与方法进行了分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爱德蒙·木卡拉博士结合文化交流实践,介绍了中非文明的交流互鉴。他介绍说,当代中非文化交流合作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随着中非交流的开始,非洲人民也开始了解和认识汉字,汉字、中国文化与非洲语言文字之间的交流、互鉴也逐步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呈现出很多新的时代变化,呈现出参与主体多样化、交流领域覆盖广、教育文化领域深化等特点。

在论坛现场发言的美国汉字研究专家理查德·西尔斯先生介绍说,中国文字从古至今都散发着勃勃生机。他说,当我们在研究汉字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先民有着很先进的天文学知识,因此他们思考宇宙的方式会影响他们的造字观。比如古人说,“天球赤道”,其中为何取用“赤”这个字呢?其实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美丽的中国文化故事,而从90年代开始,我开始了汉字电脑化的工作,近几年来,我们又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AR科技,应用在汉字教学中。

日本白鸥大学青崎智行教授工作经验横跨企业、政府、大学三个领域,从事中日交流20余年的他,非常关心汉字变迁与流行文化、以及与互联网经济圈的相互作用。他从中日两国年轻共同关注的“宅”“爱豆”“颜值”等流行语入手,深入分析了网络平台全球化背景下,流行文化领域语言加速发展,带来的日中流行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他认为伴随着近年中国企业在亚洲乃至世界数字经济圈的崛起,日中语言的相互借鉴必将为两国文化交流带来新的萌芽,给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作为主论坛主办方代表,北京语言大学石定果教授指出,汉字从远古走来,向世界走去。汉字具有与其他现代文字不同的性质、功能与历史,可概括为三个唯一性:唯一的表意文字、唯一的自源文字、唯一的沿用几千年至今不废的古老文字。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通过东传、南传、西传等途径,构建了汉字文化圈,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意大利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夏慕华研究员长年从事汉语教育的研究,她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她认为,汉字有一个基于逻辑意义的独立结构,承载了各种语言信息,汉字在形式上不可随意更改。很多介绍汉字的书籍只注重汉字意义、书写顺序及读音,而忽视了记忆技巧。结合记忆技巧学习汉字的方法比较科学,而且了解汉字的结构,比如形声字,可以把汉字学习推向语音-意义两个层面。此外,通过对初、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学生进行测试,也得知了采用音意结合的方法来记忆汉字对哪一阶段的学生更有效。

作为四大古文字体系之一的玛雅文化研究专家--墨西哥国家印第安语言学院诺艾米·埃莱娜·拉蒙·席尔瓦教授介绍了墨西哥的语言构成与演进历史。墨西哥是一个由多元文化构成,并最初以原住民为基础的民族。截至2020年,墨西哥有730万人曾使用某种原住民语言,占总人口的6%。最常见的原住民语言是:纳瓦特尔语、玛雅语和Tseltal语。就墨西哥的原住民语言而言,传统上以口头传播为主,很少以书面语的形式呈现。近年来,国家和人民已经开展行动,通过书面语提升威望,丰富语言。

刘利校长论坛总结时表示,各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围绕着“汉字文化与世界文明”这一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也是沟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桥梁,越来越多的人在了解汉字,品读中国。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中国唯一一所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在汉字和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刘利校长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汉字资源开发。迅猛发展的当代科技为语言资源的保护带来了重大的利好。我们倡导抓住这一机遇,以服务人类发展需要为宗旨,遵循规律,给予实际,以科学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实施汉字资源的的科学保护和全面开发。推进汉字科研项目的有效进行和成果的转化。积极开发汉字文化产品,开拓服务新领域。二是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育是保障语言文字传承发展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人的素养、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倡导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优化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的青年精英人才,用中文讲好中国故事,用汉字传递中国声音,让汉字在国际舞台上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真实、全面、立体的当代中国。三是加强多方合作。汉字根植于文化土壤,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地方政府、高校、博物馆、文创机构等各个方面的务实合作,以汉字国际大会为平台,携手并肩为推进汉字的研究、传播,促进世界文明互鉴建做出新的贡献。

会上,北京语言大学、安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中国文字博物馆签署合作建设“国际汉字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安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楠教授工作室与安阳市文旅集团签署“安阳甲骨文研究开发与推广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字是文明的基石,更是传播文明的载体。汉字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一存留下来的“活”的文字。以汉字文化为抓手深入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让世界“看懂”中国、“听懂”中国、“读懂”中国,在互联网时代,已成为面向世界推介中华文明的重要手段,沟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重要桥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2021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隆重举行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