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排行中名列第一
2020年11月1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发布“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2020版(本科)”,我校机器人创新竞赛项目获奖共255项,在参加机器人竞赛并获奖的546所本科高校中排名第一,位居TOP10%。
本次发布的“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创新指数”共采集了20项高校机器人相关竞赛。从获奖贡献、参赛贡献两个维度构建评估模型,发布“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2020版(本科)”清单。从整体情况看(包括所有本科院校),参加机器人竞赛并获奖的本科院校为546所,其中原985工程高校12所,原211工程高校18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3所,一流专业建设高校20所。从院校归属看,部属院校19所,地方院校111所。
机器人竞赛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多方协同合作,我校是最先设置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感知工程新专业的市属高校,并设立了机器人特长班、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勤信实验班。围绕机器人结构、智能控制、移动通信、系统集成等机器人领域关键技术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依托机械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仪器类、计算机类等跨学科专业资源开展机器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了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多方协同、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工程教育新模式,形成了“夯实基础,注重实践,鼓励创新,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社会需求接轨,注重用真实工程环境和项目锻炼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全覆盖。近年来,我校在全国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显著。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优化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体系,以理论学习-创新实践-项目实战-社会服务-成长成才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以承办华北五省(市、自治区)机器人大赛、北京市电子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和学科竞赛管理机制,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信息引领+优化通识+学科交叉”的大类培养和个性化多元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五育融合的信息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探索形成以科技前沿技术为驱动的面向未来技术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供稿/图片:教务处 吴迎年 编辑:田驰正 审核:王学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我校在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排行中名列第一
- 上一篇:2020级新生运动会圆满落幕
- 下一篇:学校举办研究生学生工作沙龙
相关推荐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研讨
- 学校举办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 校党委书记王传亮率队到昌平区对接新校区建设工作
- 王永生现场调度新校区建设与搬迁工作
- 图书馆召开“图书资产入库”网上登记工作培训
- 王传亮出席学校青干一班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 图书馆举办2021年第一期“勤读者”读书分享会活动
- 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管委会主任柳强到我校新校区调研指导工作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第四次学生代表大会暨第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 王永生参加北京市审计局内部审计工作调研会
- 我校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并获评优秀组织校
- 代表心声:机关党委 白菁
- 我校6个项目荣获2020年“双百行动计划”北京市优秀示范项目
- 光电学院召开2021级研究生新生见面会
- 学校举办2021年第四期辅导员空间站活动
- 桃李满天下 礼谢恩师情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 学校举办2021年第二学期辅导员空间站暨学工队伍心理学知识大讲堂
- 周志成走访调研各学院及有关部门
- 学校2021年新生骨干培训班开班
新闻公告
- 王永生到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调研 03-16
- 副校长方德英应邀在爱尔兰国庆活动中发表视频致辞 03-16
- 学校召开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专升本转段工作会 03-16
- 王传亮检查指导新校区疫情防控,调度建设与搬迁工作 03-15
- 叶向忠任我校副校长 03-14
- 学校召开新校区配套专项项目申报工作部署会 03-14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4
- 校党委副书记周志成慰问我校冬残奥会志愿者 03-11
- 学校第三届党委第一轮校内巡察完成反馈 03-11
高考招生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