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主页

学院成功举办“京津冀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

2021-09-13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新闻网

为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产业与人口发展社会理论研究,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为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2021年9月11日上午,我院举办了京津冀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我院副院长陈建斌、张明贤以及教师和学生代表2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我院国际商务系刘洁教授主持了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作了题为“从转型到转向:中国人口新国情十大特征与应对方略”的报告。陆教授基于七普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口新家底和新国情,得出中国人口新国情的十大特征,提出在转型到转向的过程中,需要树立“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应对理念,构建适应国情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老龄社会新形态下的制度框架,推进三大战略任务——凝聚社会共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社会治理转型。

陆杰华教授作报告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王金营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人口规模回旋空间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作用的理论分析”的报告。王教授分析了双循环理论模型的具体指向和含义,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分析了国内大循环中人口规模的回旋空间,指出在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下,即使未来面临着一定的负增长,通过回旋空间能量的释放,可以保障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和增强参与国际循环的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王金营教授作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张耀军教授作了题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京津冀协同再审视”的报告。张教授首先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即低成本、高效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之间的平衡协调;区域结构、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全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生产力、环境质量等指标提升等。其次,详细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困难与挑战。最后,从跨区域协作机制、人口空间分布、治理体系、资源配置、产业链以及多个利益主体六个方面提出促进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

张耀军教授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海猛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曲线及环境政策评估”的报告。刘海猛博士首先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关系出发,提出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城市群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突出。其次,绘制了五个城市群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曲线,提出二者的演化关系符合“U型”曲线规律,即UEKC,并将双重差分方法与地理学方法结合研究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城市”的空气质量,对区域性环境政策进行科学评估。最后提出要以城市群为环保政策重点实施的区域,推进因地制宜、精准细化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并积极灵活地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政策的公众科普宣传公众,提升个人环保意识和健康防护能力。

刘海猛副研究员作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刘贵利教授作了题为“京津冀规划协同和产业思考”的报告。刘教授深入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提出京津冀要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讲解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提出过程以及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规划情况,分析了“多点一城,老城重组”的规划布局,剖析了如何构筑“一核、两级、五区、四板块、多平台”的产业发展格局,最后,从产业分工、产业结构、协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刘贵利教授作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刘洁教授演讲中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的耦合协调情况,比较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耦合发展水平;对望京地区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体制机制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应从系统角度,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改革,并用系统工程去解决问题,建立并完善将决策主体、实践主体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统一起来的社会系统工程管理体系。

刘洁教授作报告

陈建斌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研讨会学者们的发言既有宏大视野、又有微观视角,既有国家占位的高度,更有精雕细琢的深度,对提升学院老师和学生们的科学视野和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商务学院服务区域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研讨会合影

(文/刘洁、栗志慧 图/陈小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学院成功举办“京津冀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