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20省“矿震”难题怎么破?
2021年全国两会于近日在北京开幕。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仍有132对在产矿震灾害矿井,产能占全国煤矿总产能10%以上,还存在许多已有矿震显现、但未纳入矿震灾害管理的矿井。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枯竭及开采强度的加大,我国煤矿开采深度正以每年8-25米的速度向深部延伸,诱发更强矿震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尽管我国矿震灾害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仍存“三个不足、一个缺乏”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对记者表示,要通过源头创新和技术进步,解决矿震灾害治理的重大问题和挑战。
在产矿震灾害矿井达132对
中国能源报:矿震“后遗症”不断凸显,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袁亮:部分矿震会造成井下采掘空间破坏,诱发矿井瓦斯事故、水害及顶板事故等灾害。强烈的矿震灾害还能造成地表建筑剧烈震动甚至损坏,严重威胁矿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导致矿震由采矿安全问题演化为公共安全问题。同时,矿震是影响矿山安全精准开采的重要因素。
中国能源报:我国受矿震灾害影响的矿井有多少?
袁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仍有132对在产矿震灾害矿井,涉及至少195个可采煤层,分布在20个省,产能4亿吨/年,占全国煤矿总产能10%以上。随着浅部煤炭资源枯竭及开采强度加大,我国煤矿开采深度正在以每年8-25米的速度向深部延伸,超千米矿井已有60对以上。
煤炭开采深度增加,诱发更强矿震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近年来,矿震致灾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同时,我国还存在许多已有矿震显现、但未纳入矿震灾害管理的矿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
面临“三个不足、一个缺乏”的挑战
中国能源报:我国在矿震灾害治理工作方面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袁亮:随着制度规范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我国针对矿震灾害治理也探索出一条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安全精准特点的治理路子:坚持源头治理,推动“有震无灾、有冲无伤、可防可控、安全产量”;注重精准检测,加强矿井“新基建”建设,在灾害监测上利用矿震监测系统对全矿井24小时实时监测;贯彻系统观念,在灾害防治上坚持通过减小应力集中、加强巷道抗震防冲支护等防治方法,推动科学治理、系统治理,降低近场矿震危害。
中国能源报:我国在矿震治理工作面临哪些挑战?
袁亮:我国矿震灾害治理工作虽取得巨大进步,但还面临矿震灾害治理基础研究不足、矿震灾害精准预警不足、矿震防治技术支撑覆盖面不足、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支撑等“三个不足、一个缺乏”的挑战。如:我国矿井矿震灾害监测装备70%以上依赖进口,软件操作系统交融性差,矿震监测数据未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严重制约矿震灾害监测预警准确性;矿震灾害研究方向研究生,全国仅有约160名博士、340名硕士,几乎全部就职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错配严重,极大制约了煤矿企业矿震灾害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
将矿震灾害纳入核定产能决定因素
中国能源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袁亮:我建议,一方面,将煤矿矿震灾害程度及治理能力作为核定煤矿产能的决定因素之一,具备“一票否决”效力,科学核定新建矿井产能、降低矿震风险较大的已建矿井开采强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矿井设计政策标准,提高标准的引领性和指导性,从源头上避免不当设计及不合理采掘顺序造成的矿震灾害,增强矿震灾害治理的强制性和约束性。此外,要加强矿震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国家科研项目和平台支持力度,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支持高校布局建设相关学科专业。
中国能源报:“十四五”开局之年,为解决矿震问题应做好哪些科学规划?
袁亮:“十四五”期间,要发挥制度优势,发挥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在矿震灾害治理领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完善矿震治理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加强矿震灾害防治基础理论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震监测预测技术及装备、推动现代信息、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和矿震灾害治理融合发展,从源头创新和技术进步解决矿震灾害治理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来源:中国能源报)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阮进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20省“矿震”难题怎么破?
相关推荐
- 学校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
- 人文学院举办“安全生产月”系列教育活动
- 化工学院赴阜阳开展暑期家访活动
- 医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文化月主题系列活动
- 图书馆2021级新生入馆教育工作圆满完成
- 我校获批2020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4项
- 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分党校第十四期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顺利开班
- 学校积极开展2022届毕业生“线上就业”暖冬行动
- 力物学院举办校友励志报告会
- 机械工程学院举行2020届毕业生校友企业线上专场招聘会
- 启航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矿业工程学院举行新生见面会暨入学教育系列讲座
- 袁亮:深耕煤海的院士校长——学校参加党史故事高校接力讲述网络行动
- 学校召开2021年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会议
- 重聚忆芳华,共商新发展——计算机学院举办校友座谈会
- 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企业调研及校友走访活动
- 医学院举行研究生培养方案(2021版)修订论证会
- 我校丁玲玲老师荣获2020年全国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教学风采展示一等奖
- 机械学院召开一流专业申报与专业认证申请推进会
- 计算机学院举办第三届研究生(留学生)学术论坛
- 我校开展国家扶贫日牵手明德小学活动
新闻公告
- 郭永存与学生组织代表共话成长 01-06
- 学校召开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反馈会 01-05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来校交流 01-05
- 土木建筑学院党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01-04
- 我校“侨胞之家”荣获安徽省星级“侨胞之家”称号 01-04
高考招生
- 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4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