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日前,我校基础医学院王烈成教授神经功能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杂志《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腹外视前区神经环路快速调控从睡眠至觉醒(The NAergic locus coeruleus-ventrolateral preoptic area neural circuit mediates rapid arousal from sleep)》(IF:10.8)的论文。王烈成教授和同济大学张玲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生梁悦和同济大学施伍(该院2019届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
蓝斑核(LC)位于脑干,在觉醒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其背后的神经环路尚不清楚。该研究利用皮层脑电结合光电极记录,发现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LC-NA)神经元在觉醒状态下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而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性会导致觉醒的降低。以光遗传学技术特异性激活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到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的神经环路(LC-VLPO)会促进觉醒。VLPO脑区的光电极记录结果表明,LC-NA神经元的光遗传学刺激激活了两个功能不同的神经元群,利用离体膜片钳记录发现LC-NA神经元通过α2受体抑制VLPO中的睡眠活跃神经元,通过α1和β受体激活VLPO中的觉醒活跃神经元,两者产生协同效应促进觉醒。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与下丘脑泌素/食欲素神经元丢失相关的睡眠障碍,具有白天过度嗜睡和猝倒两种主要症状。一些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抗抑郁药主要针对5-羟色胺和NA神经元,它导致蓝斑核神经元活性增加,这可能与其促进觉醒的特性有关。本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能的 LC-VLPO通路促进觉醒、阵发性发作性睡病和猝倒可能与LC-VLPO通路功能下降有关。该研究为临床上发作性睡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下游作用受体类型的探索也可能为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新药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据悉,王烈成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睡眠-觉醒机制研究,这是该团队采用较为先进的环路功能检测技术再次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基础医学院)
原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dPh73QW8Rwos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基础医学院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相关推荐
- 我校一青年医生获“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 科研实验中心开展大型仪器使用线上培训
- 校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召开工会经费审查会议
- 学校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调度会
- 我校少数民族学子追忆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 刘群英到组织部调研指导工作
- 口腔医学院持续推进巡视整改工作
- 临床药理研究所和研究生学院师生党员共同学习党史
- 余永强为教职工党员作党史学习教育宣讲
- 我校辅导员工作论坛聚焦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
- 安徽医科大学师生代表学习两会精神 共话服务体会
- 我校专家长三角教育联盟课程讲授转化医学研究实例
- 基础医学院开展“云端”学习 拓展研究生科研视野
- 附属阜阳医院召开中央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
- 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年度中期工作检查和业务交流
- 梁朝朝会见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医学院和牙科学院客人
- 我校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
- 增进交流促成长 第一临床医学院举办趣味运动会
- 研究生学院召开安全稳定工作会议
- 安徽医科大学开展线上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新闻公告
- 附属滁州医院军地联合深化研究生思政教育 03-17
- 第一临床医学院扎实开展党支部述职考核工作 03-17
- 学校研究贯彻全省改进作风大会精神落实举措 03-17
- 学校召开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例会 03-17
- 我校钱海生教授团队在纳米药物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03-17
- 附属滁州医院获省“五星防治卒中中心”称号 03-16
- 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开展植树节主题活动 03-16
- 惟实励新 第一临床医学院开展学生组织述职交流活动 03-16
高考招生
- 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