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授团队研究成果提出应对继发性脊髓损伤新策略
近日,我校药学院李俊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育才教授、尤涛博士,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18.808)发表了题为《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的中性粒细胞诱饵可减少继发性脊髓损伤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Neutrophil Decoys with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tive Properties Reduce Secondary Spinal Cord Injury and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al Recovery)》的研究论文。我校药理学博士研究生毕意辉为论文第一作者,李俊教授、王育才教授和尤涛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是第一作者单位。
免疫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促进了创伤性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和氧化微环境(继发性损伤)的形成,引起神经元死亡并加剧脊髓损害,因此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或其相关功能对于临床SCI治疗至关重要。中性粒细胞的招募是由多个配体-受体轴协同调控的,目前仅靶向单个受体的策略通常不足以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炎症进展,而利用抗体全面清除中性粒细胞又将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如何通过靶向复杂的细胞因子-受体调控网络更加有效且安全地抑制中性粒细胞在损伤后脊髓内浸润,是领域内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校与中科大团队合作报道了一种通过使用中性粒细胞诱饵(neutrophil decoys, NDs)减少损伤后脊髓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活性氧及活性氮物质(RONS)的产生进而减轻继发性损伤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策略。
研究表明,NDs以活化的中性粒细胞细胞膜为外壳,其继承了多种“亲代”中性粒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从而可以吸附并中和中性粒细胞相关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此外,以聚多巴胺纳米颗粒(polydopamine nanoparticles,PDA NPs)为内核的NDs还可高效清除神经元内过度产生的RONS,保护其免受氧化损伤。在大鼠SCI模型中,早期给予NDs治疗显著降低了损伤脊髓内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并重塑了炎症和氧化微环境。在SCI慢性期,NDs降低了脱髓鞘和胶质瘢痕形成,促进了SC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研究成果为应对继发性脊髓损伤提出了新策略。(药学院 徐涛)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10291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我校教授团队研究成果提出应对继发性脊髓损伤新策略
相关推荐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家座谈会助英才成长
- 巢湖临床学院学生干部培训班暨冬季安全教育月启动
- 助力学生成长 巢湖临床医学院召开“教管学”座谈会
- 安徽欧美同学会领导来我校调研座谈
- 学生工作例会布置近期重点工作
- 第一临床医学院开展集中学习研讨
- 我校与合肥立方制药开展战略合作
- 附属小学开展火灾应急疏散演练
- 广东医科大学来校访问交流
- 第二临床医学院开学“三节课” 逐梦新学期
- 药学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
- 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乡村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 共筑健康校园 班级卫生健康委员参与专题培训
- 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开展心理学专业及学科建设专题研讨
- 基础医学院举行一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分工会年会
- 省内第一!我校4位风湿免疫病专家跻身全国百强
- 附属巢湖医院开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学习研讨
- 我校举办2021年度“琦元”研究生学术创新总论坛
- 我校搭建汉语国际推广新平台
- 黄艳:用心用情 做有温度的教育
新闻公告
- 附属滁州医院军地联合深化研究生思政教育 03-17
- 第一临床医学院扎实开展党支部述职考核工作 03-17
- 学校研究贯彻全省改进作风大会精神落实举措 03-17
- 学校召开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例会 03-17
- 我校钱海生教授团队在纳米药物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03-17
- 附属滁州医院获省“五星防治卒中中心”称号 03-16
- 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开展植树节主题活动 03-16
- 惟实励新 第一临床医学院开展学生组织述职交流活动 03-16
高考招生
- 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