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杭:“使命让我逆行,信仰让我勇敢”
9月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气氛热烈,这里正隆重举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会场内,扎着利落马尾辫、一身黑色西服套装的沈杭正等待接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左胸口上鲜艳的大红花是荣誉的象征,也是她在湖北武汉积极参与抗疫做出贡献的证明。
沈杭,我校第四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护士长、安徽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首批队员。因抗疫期间表现突出,先后获得了“安徽省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优秀队员”“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荣誉职工”“合肥市三八红旗手”“合肥市新站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第一批去最后一批回,作为四附院支援湖北抗疫医疗组组长,她带领3名队员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奋战了两个多月,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现在我们是以做好疫情常态化工作为基本要求。从武汉回来,经过隔离和休整后,按医院统一调配要求,我一直在发热门诊工作,并代理护士长一职。”虽然已返回岗位恢复日常工作五个多月了,但在武汉抗疫的经历,是沈杭记忆里一段不可抹去的、刻骨铭心的经历。
逆行:“大概是因为使命和信仰吧”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祖国大地,湖北告急,武汉告急。除夕夜前夕,安徽省卫健委发出动员令,宣布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的45万干部职工取消2020年春节放假。一月初刚从北京协和重症医学科进修回来的沈杭,是接到通知的45万分之一。
疫情防控就是试金石,各大医院紧急增设发热门诊,自愿去风险大、工作强度大的发热门诊的请战书一封接着一封,主动申请去当时形势最严峻、最危险的湖北武汉前线支援的医护人员一名接着一名,沈杭也是其中一员。
1月26日夜,安徽省集结了185名队员组成安徽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次日就启程前往武汉,沈杭仍在其中。
从得知消息到确定“出征”,不过是26日那夜和院领导的一通电话,短短几分钟,寥寥数语。“省卫健委正集结重症护理队驰援武汉,你愿意去吗?”“什么时候出发?”“可能会很快。有可能明天就走。”“去多久?”“我现在也什么都不知道,紧急通知,只让在一小时之内上报名单。”“好,我去。”“……哪能说去就去的?你要先跟家里人商量一下啊!”“商量好了,我去。”
1月27日晚上10点左右,沈杭所在的安徽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这只队伍里,还有同样来自四附院的刘丁丁、李万荣、袁净。那个时候,大家的内心有许多恐慌:病毒到底有多强?一层薄薄的N95口罩是否能够阻隔病毒?当时的武汉仿佛就像一个黑洞,谁也不知道将面临什么。
“在我们到达之前,还没有听说有患者被治愈的消息。”沈杭回忆说,“但为什么我们去了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使命和信仰吧。这两个词现在说出来仿佛很虚幻,可是当时的我感受到了——在某些时刻,当你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崇高与伟大,使命大于生命。使命让我逆行,信仰让我勇敢。面对这样一场疫情,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去不去武汉就意味着你是否愿意为生命站岗。而我,是一名党员。”
是党员也是组长的沈杭明白,那个时刻,是她们履行契约精神、践行誓言的时候了。在睡得极不踏实的一夜后,1月28日,她们抵达此行的目的地、武汉疫情的暴风眼——金银潭医院。
那时候的武汉,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街头巷尾都是静悄悄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即使街上有三五成群的人走过,也一定是风风火火前来支援的医疗队或者解放军。走进金银潭医院的大门,沈杭偶遇了一队解放军战士。“那一刻,我深刻地感觉到,我也是一名战士。”
坚守:“只要有团队在,就会有胜利的希望”
经过了国家院感救治组的培训,知道呼吸的空气中没那么多病毒、在户外时一层医用口罩即可达到防护目的后,沈杭和同事们稍微放松了一些,但真正投入到救治护理工作中时,大家的心又揪了起来。“那个时候雷神山、火神山两所医院还没开诊,方舱医院也还没有建好,没有人知道疫情会发展到哪一步,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里,病人多、病情重,医护力量不够,我们已经不是在跟死神赛跑了,而是像车轮战一样,不知疲惫地一个接着一个上,只希望病毒也有‘打盹儿’的时候,让我们护理的病人多一分生机。”
危重病人情况超出可控制范围、床位有限无法接纳所有病人、防护物资紧缺……那是沈杭在武汉经历的最困难、最煎熬的时期,无力感和无助感充斥着内心。但她必须振作,尽快调整好心态,因为她还要带领3名年轻的队员。“我带着3个姑娘来武汉支援,其中两位各自的孩子才一两岁,还有一位还没结婚。”沈杭说,“我是她们的护士长,也可以说是大家一部分的精神支柱。我来,并不代表我的业务能力有多强,我想更多的作用是让她们知道,我会像姐姐一样陪着她们,安全地带她们回去!”
沈杭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一名医生再强大,也不能彻夜不离地看顾几十名患者;一名护士再能干,也不能同时照护几个病房,更离不开医生的诊疗方案。“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让我们所向披靡。面对这样一场危及人类生命的战役,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只要有团队在,就会有胜利的希望!”
最艰难的时刻里,身着防护服的沈杭和同事们相互鼓励、加油,秉持着同一个信念,如同穿着铠甲的战士一般与新冠肺炎战斗着。被手套捂得发白的双手,被汗水浸透的贴身衣物,长时间站立肿胀的双脚,脱下防护用具后脸上一日比一日更深的勒痕……身体上的疲惫和辛苦并没有击垮她们,大家反而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照顾每一位患者。面对重症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她们不停地进行气道护理,吸痰、倾倒积水杯;面对清醒的患者,经常采咽拭子,即使每一次都离病人的痰液很近很近。为了不让病人的气管插管工作受视线模糊影响,她们舍弃了安全系数更高的防护眼罩,选择只带一层防护面屏。除了医疗上的护理,还有对患者进行生活上的护理,如倒水、喂饭、换尿不湿、擦背等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一批又一批奔赴湖北武汉支援,再加上方舱医院,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相继开诊,政府的一系列干预措施见效,累积的病人的压力逐步减轻,没有成批的患者涌入,轻症不会拖延至重症,沈杭所在的重症护理团队也有了更多精力去更早地干预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沈护士有一个特点,她爱笑,笑得非常迷人动听,这种笑不仅反映了她对战胜疫情的乐观态度,更是对重症患者心灵上的慰藉,让大家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战胜病毒的希望。她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优秀护士代表!”重症病房里一位患者在治愈出院时这样评价沈杭。
回归:“最深的感受是所有人身上的家国情怀”
“经过二十多天危重症患者护理,我们已经熟悉了金银潭医院环境,适应了隔离病房的工作流程,能够与科内医护熟练配合,自我防护方面也积累一定的防控经验,我们要留下继续战斗。”3月4日,已经在武汉金银潭医院连续奋战一个月的沈杭和她的3位队员,结束一周的休整,再次请战进入了医院。“治病救人,是医护人员的本职。我们怀揣着同一个梦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能在同一片天空下自由地呼吸。守护武汉,守护祖国,守护我们共同的家。”
国有难,召必应,战必胜。4月26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确诊病例清零,包括沈杭在内的50名护士组成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护理队累计护理患者987人,其中重症患者204人,出色完成了重症护理任务。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您好!请您取下口罩,尽量把嘴张开。我这边要取咽拭子,您可能会有些不适,请尽量忍耐下,过程很快的。检测结果大概今天下午就能出来。您放松,张嘴,啊……”平安返回四附院后,沈杭就一直在发热门诊工作,为前来门诊的病人做核酸检测,管理发热门诊事务,确保发热患者就诊流程通畅,转归符合要求。作为门诊代理护士长,她还需要督促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在严格遵循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的同时,做好个人防护。
“激动的心情,骄傲感、自豪感肯定是有的,”相比去武汉支援前,沈杭坦言自己的心态变得平静很多,即便在获悉自己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后,她也只是微微一笑,“但我想这一次表彰,更多的是在向大家传递一些正能量,传递着我们所有医务工作者把人民的平安和健康永远放在第一位的工作信仰,传递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不畏艰难、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
回想3月31日离开武汉时的场景,沈杭感慨,与去时空无一人的寂寥相比,当时为她们送行的武汉市民挤满了街头巷尾。医疗队的每一个人都眼含热泪向市民们挥手告别,那一刻,所有人都觉得,两个多月的辛苦付出和坚守是那么值得,他们守护了这样一座英雄的城市。
“2020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秋天已经来临,第二个冬天也不远了。”沈杭说道,“这场战‘疫’,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我们所有人身上体现出的家国情怀。除了一线医护人员为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在奋战,更是千千万万颗永远跳动着的、互相守护着彼此的爱国之心、感恩之心。现在的我们,应该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一切。”(校新闻中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沈杭:“使命让我逆行,信仰让我勇敢”
- 上一篇:我校举办庆祝第36个教师节座谈会
- 下一篇:我校学子在第九届“挑战杯”省赛再创佳绩
相关推荐
-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题部署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 顾家山出席第一附属医院国际护士节庆祝暨表彰大会
- 刘群英赴东校区调研座谈
- 校领导检查新学期教学设备保障和线上教学准备工作
- 学生工作例会布置近期重点工作
- 首战功成!我校学子获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国家级奖项
- 我校师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
- 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启航新篇章
- 学校召开学科建设专门委员会会议
- 附属阜阳医院多措并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 学校深入推进与安庆市校地合作
- 曹云霞出席第四届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研讨会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中心组开展新年首次集中学习
- 我校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学习班专家辅导报告会
- 学校深入推进党建“双创”项目培育建设
- 附属口腔医院节后开诊首日慰问一线医护人员
- 附属宿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顺利毕业
- 我校第九届研究生“十佳学术新星”学术论坛开讲
- 口腔医学院专题图片展加强党员廉政教育
- 第四附属医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新闻公告
- 附属滁州医院军地联合深化研究生思政教育 03-17
- 第一临床医学院扎实开展党支部述职考核工作 03-17
- 学校研究贯彻全省改进作风大会精神落实举措 03-17
- 学校召开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例会 03-17
- 我校钱海生教授团队在纳米药物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03-17
- 附属滁州医院获省“五星防治卒中中心”称号 03-16
- 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开展植树节主题活动 03-16
- 惟实励新 第一临床医学院开展学生组织述职交流活动 03-16
高考招生
- 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