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主页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专业介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之一,是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重点专业。专业秉承“德技双馨,机制英才”的育人理念,坚持“重德学会做人,重能学会做事,实用学会生存,创新学会竞争”的办学方针,培养面向烟台及周边地区汽车制造企业和机械加工行业,具备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设备维护保养能力,熟练使用数控加工技能或设备保养维修技能,从事汽车零部件及其他机电产品的生产加工或机电设备的装配、维修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两个专业群中的地位

一、广阔的就业前景

山东省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显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我省当前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的行业。目前,烟台市正在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对制造业方面人才需求也大量增加,供不应求。为此,烟台地区机械制造类专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前景十分乐观。该专业大部分毕业生被分配到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动力总成、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日本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大宇造船厂、上海齿轮箱总厂等大中型企业工作,并且在汽车制造、机械加工、装配维修、零售服务等行业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为我院在社会各界和企业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为我院在企业和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优秀就业率达85%,其中95%以上是被企业提前录用的。下面为往届毕业生工作反馈图片:

二、强大的师资力量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一流教学团队,能较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是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现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强,建成省级精品课程7门,获得优秀教研室等系列荣誉称号。建有由25名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库,承担部分技能课程的教学及培训工作。

11人教师总人数37人

本专业教师除在教学、精品课建设、科研、著作、专利发明等方面上取得各项成果之外,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各种技能大赛中也屡次获奖:在全国大学生ITAT就业技能大赛AUTOCAD机械设计技能大赛以及,近三年该专业的先后获全国一等奖1名,全国二等奖3名,全国三等奖11名,省级一等奖1名,省级二等奖1名;在高端装备制造综合技能大赛(CAD+CAE+CAM)大赛中,荣获团体赛6项省级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先后多次获全国二等奖、山东赛区一、二、三等奖等;在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大赛中也多次获二、三等奖。

三、一流的实训条件

具备综合实力较强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条件,实训教学优势明显,硬件设备资产总值2000万元,目前拥有等校内实训场所24个,本专业与知名汽车、机械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了15个校外实训基地,同时拥有CAD/CAM软件、数控加工仿真软件、液压与气动设计软件等多套正版教学软件,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专业按照岗位化能力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本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岗位体验、岗位理解和岗位融入;校企合作成果显著,企业能工巧匠兼职授课,实现校、企、学生三赢;面向社会开设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培训班”、“变频器、触摸屏培训班”等多个培训班,建有多个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全国大赛屡创佳绩,专业办学成绩斐然。

学生在校期间安排大量的实训实习,第一、二学年每学期安排1~3周校内实习,第二学期后不少于4周校外实习,第三学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可选择一个方向强化实训,同时考取数控车、数控铣、维修电工高级工证。

四、新颖的教学模式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充分结合企业需求特点,本着为学生的就业服务的宗旨,积极探索,推广“6.2.1”课程模式,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子。在具体实施上,引厂入校,密切与企业合作,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企业实践型教学模式”、“订单培养型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采取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模式,建立实训基地,通过工学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既突出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了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机械制造与装配维修两个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实习,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的机械加工技能的基础上,强化某一领域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提高学生的关键实践能力,实现校企“零距离”的对接,学生走出校门即可轻松适应岗位需求,增强就业的竞争力,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和法律意识、沟通合作等基本素质,面向烟台及周边地区汽车制造企业和机械加工行业,具备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机床操作、数控设备维护保养能力,熟练使用数控加工技能或设备保养维修技能,从事汽车零部件及其他机电产品的生产加工或机电设备的装配、维修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开设的专业课程

为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UG三维造型技术》、《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特种加工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数控设备机电装调》、《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CAM数控加工技术》等。

主要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训、车铣床拆装实训、电工实训、数控车床加工实训、数控铣床加工实训、加工中心加工实训、综合加工实训、数控设备机械故障诊断实训、数控设备电气故障诊断实训、数控机床PMC控制实训、数控设备机电装调实训等。

三、学生获得的技能证书情况

学生通过人文素养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德育考核合格,达到国家德育的培养要求,最低修够160学分,即可获得毕业证。此外,还可考取以下职业资格证书:

2018-01-22 08:44

本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通过3年的学习,学生可获得计算机、英语等级证,高级数车操作工、数铣操作工、维修电工证等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一)专业优势

1.良好的校内实训和教学条件

建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实训中心。拥有钳工、普通机加工、机械拆装与维修、数控加工、机床拆装、仿真软件实训等七个实训场地。另有自动化生产线、机床电气技能、液压、气动、现代电工、数控机床维修、电工技能考核、可编程控制器、电气装配、机器人等专业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场地建筑面积共约5000 平方米,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所有实训设备均采用企业生产型设备,并按企业的生产格局进行布置,形成了与生产企业相似的实训环境,充分拉近与企业的距离。

2、毕业生就业率高。

该专业大部分毕业生被分配到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动力总成、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日本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大宇造船厂、上海齿轮箱总厂等大中型企业工作。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其中95%以上是被企业提前录用,优秀就业率达85%。

3、教师梯队合理,师资力量雄厚

专业教师12人,研究生学历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8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中、青比例为3: 7,呈梯次结构,搭配适当,知识理论结构能充分满足教学要求。近两年来共获得国家专利7项,获批和结题的课题20项,发表教科研论文60余篇。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ITAT就业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等各类技能大赛共取得30多个奖项。

(二)专业特色

1、校企合作路子宽

自专业开设以来,一直重视与企业的联系,先后聘请了多名企业工程师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技能操作,实现校企“零距离”的对接,增强就业的竞争力,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与通用、永弘机械、德尔福柴油、鸿准模具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培养。

2、专业建设力度大

近年来,我校加大了在教学实训上的投资,该专业硬件设备资产总值目前已达2000多万元;同时注重软件应用建设,拥有十多套正版CAD/CAM软件、数控加工仿真软件、液压与气动设计软件等,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

3、专业教学模式新

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立体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教学,以真正部件加工和程序设计为实例,循序渐进带领学生进入到部件加工的状态,让学生自行分组并选题按照严格的实际加工过程进行部件加工设计,既可以使学生开发各种工序的应用,又能增强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企业需求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采取引厂入校,订单培养、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式,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子。以企业实际零件加工为任务,以企业标准为考核目标,培养员工化的学生。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校企“零距离”的对接,大大提省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不同的考试模式,除采用项目教学法外,还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录像、软件等多媒体资料,方便学生学习。在考试模式上,改变以往统一的理论考试单一方式,采用大作业、课题制作、撰写小论文、部件设计制作及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即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也锻炼了学生实践技能,一举两得。

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烟台及周边地区汽车制造企业和机械加工行业,包括汽车设备的制造加工,汽车零部件三维造型与制造,各类机械产品的数控加工,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等岗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2人,研究生学历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8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中、青比例为3: 7,呈梯次结构,搭配适当,知识理论结构能充分满足教学要求。近两年来共获得国家专利7项,获批和结题的课题20项,发表教科研论文60余篇。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ITAT就业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等各类技能大赛共取得30多个奖项。以下为主要专业教师简介:

谢丽君:女,工程硕士,教授,山东省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现任机电工程系教学科科长,山东省工程图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三维数字化技术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教学研究,主讲《机械制图与CAD》,主编《机械制图》、《UG NX 8.5基础与应用》教材两部,今年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篇。主持创建的《机电识图与实训》、《汽车装配线的可编程控制》《机械零部件识图与绘制》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完成“高职高专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内容研究”等省级课题研究6项。获专利3项,其中“一种骨料储存输送系统防漏装置”专利填补国内空白。指导学生参加“第七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山东赛区特等奖,参加2014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山东省二等奖。

解淑英: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维修电工技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研室主任。200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控制学院,主要从事机电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取得的成绩有:多次获院优秀教案;学院新教师讲课比赛第三名;院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2008-2011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分别获山东省三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一等奖2个,全国二等奖1个,并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大赛二等奖;主讲的《汽车装配线的可编程控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在国内外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6篇,EI收录1篇,3篇论文获奖,参与的1项课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课题获一等奖,在研课题3项;取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项。

邹妮娴:女,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一直从事《电工电子》、《PLC基础及应用》以及《电气控制技术》等的教学工作,获得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以及烟台市巾帼建勋标兵称号。所讲的课程多次获得区级优质课,教案多次获得校优秀教案,所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国家级刊物发表。

吴海艳:女,研究生学历;讲师,数控铣技师,200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设备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2009年,在烟台嘉华车辆部件有限公司从事夹具设计工作;2011年,在学院评估工作中获得人才评估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4年评为学院“三八”红旗手;参与并完成《汽车装配线的可编程控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主讲的《机械零部件设计基础》精品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主讲的《机电设备可编程控制》精品课程评为院级精品课;主编了《机械零部件设计基础》项目化教材。主持烟台市“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1项、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项、参与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规划课题1项、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1项,均已结题,在研课题1项。

冯爱平:女,硕士研究生,讲师,200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数控铣工技师, 主要从事机制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教授《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AutoCAD》、《UG》、《ProE》、《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等多门课程。主要取得的成绩有:《基于种子搜索法的钢棒计数方法研究》在国家级论文《机械与电子》出版社发表;《棒材自动计数在线图像处理方法应用研究》、《基于粘弹性材料阻尼器的设计与仿真研究》分别获烟台市教育学会三等奖;主编了《机械制图》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多次获院优秀教案;学院新教师讲课比赛第三名;系项目教学法课堂比赛第二名;主持市级课题一项已结题,参与一项省级课题已结题并获奖。在研省级课题一项。主讲的《机电识图与实训》和《机械零部件工艺制定》精品课程,参与的《汽车装配线的可编程控制》精品课都获得省级精品课程。

张玲芬:女,硕士研究生,讲师,200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参与《机械零部件工艺制订》精品课程建设,承担主要教学工作:《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在2009年到烟台嘉华车辆部件有限公司实习,担任助理工程师一职,参与企业焊接夹具设计,所设计夹具都已应用到生产中并为企业带来很大效益,于实习期间参与该企业“打桩锤”项目开发,该打桩锤现已投入批量生产。获得的主要表彰/奖励:2008年获校优秀教案。2011年获得“新型攻丝机”和“数控卧式双头镗床”两项专利,并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获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